什麼時候,變成不是在「歡慶」,而只是「解決」呢?

平安夜。下午同爸媽一起看診時,收到老同學傳來的LINE祝賀耶誕與新年特效動畫,覺得可愛,立刻用它傳給許多LINE友。

當下覺得「解決」了此一節慶強烈的社交需求——連元旦也都不必先寄給人家什麼了。

什麼時候,變成不是在「歡慶」,而只是「解決」呢?

所有的儀式感,離我越來越遠,而牢牢守著日常。

曾經,爸爸會把一長串聖誕燈,掛在家中牆壁上(不掛也可能十幾年?)。

曾經,聖誕夜會有人約聚會,不管是哪一路朋友(不約也可能十幾年?)。

曾經,我會在廣播節目中從12月第一周陸續安排聖誕歌曲(不放也可能好幾年?)。

更不要說,曾經要去提前挑聖誕卡,親手寫上要說的祝福,再貼郵票寄出(不寫可能超過二、三十年囉)。

要寫這篇前才想起,每年會在12月初放在進門處,蔡依林公司送的小聖誕樹,今年完全忘記。

趕快把它從塵封處搬出來。

在〈什麼時候,變成不是在「歡慶」,而只是「解決」呢?〉中有 5 則留言

  1. 生活需要儀式感
    所以把塵封的聖誕樹搬出來,這個動作很可愛
    祝福不需要儀式感
    每次該祝福快樂的節日,都在心裡祝福樂融哥了
    而且這樣的祝福也不止是在節日
    所以祝您快樂平安,不止是在今天

  2.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有好吃的有新衣穿。现在的有吃有穿小孩盼过年吗?他们的期待会是啥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