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用命理「驗證」遠多於「預測」?

有人問我自選輯為何做驗證多過於預測?驗證不是比較像馬後炮?

殊不知,我建立的命盤資料庫,除了極少數自然人或法人可查到確切時辰外,九成以上都是我估算出來的待定盤。

後來膽子大了,有若干連日期都沒有,只有年月(等於八字只有一半,四字),我也敢預估。

再後來,資料更少的,我也嘗試。

當然,這完全是走鋼索、打啞謎。所以,上半場在「大膽假設」。

下半場,就需要「小心求證」。

驗證,就是為了校正。

驗證越多,成功率越高,代表原先預估的準確度越高。我一點不覺得是「馬後炮」,反而覺得「太棒了!」(給自己默默點讚)。

等於手中這張盤,真有可能就是那個人、那個公司、組織、事件、活動、獎項、作品與國家——到真有需要的時候,才能一語中的,不是無的放矢。

故預測不一定常寫,但驗證需要實踐。

每日翻看國內外大事,有興趣的對象,立刻嘗試定盤;已在資料庫裡的,排盤加以核對。

盤面與事件相符者,繼續留用;出入太大、頻率太高的,就該考慮是否用其他時辰(甚至日期!)另起一盤?

胡適要求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真功夫,不是嘴上說說。

很多人喜歡引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所說:「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一萬小時理論」,立刻深入人心——人腦喜歡規律,著迷數字,又一明證。

我未超凡,但接觸神秘學和身心靈領域,早超不知多少個一萬小時。

但永遠提醒自己:宇宙生於無,很多重要的事,質勝於量。

形而上的世界,智慧尤勝苦力。

在〈為何我用命理「驗證」遠多於「預測」?〉中有 12 則留言

  1. 以數術為核心的命卜之道,雖也有感性、精神的一面,還是必須不斷實踐與檢驗,才能向「準」這個方向穩定邁進。

    比起天生神通,或甚至自稱神通的命理界人士,而隨時能開壇感應洩天機,事後不準連馬後炮也沒有的,我更佩服願意實踐與檢驗的道友。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