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交響狂人》:苦難中人,能有的也只是希望了

電影《交響狂人》( Crescendo)是部會燃起複雜情緒的作品。表面上是音樂勵志片,但卻在理想中不斷帶入現實,而當被現實輾壓到體無完膚時,又滲入了理想。

之前看過類似以巴青年合作的紀錄片《美麗天堂》(Promises)、《不如跳舞》(Dancing in Jaffa),同樣是鼓勵世仇的兩邊「跨過那條線」的佳作。但這部劇情片多了懸疑,多了暴力,也多了青澀之愛。

這個人道計畫不能說很周密,編導讓計畫負責人顯得冷淡疏離,似乎只為做而做,有如配合某次以巴和談而張羅的周邊點綴。而臨危受命的大指揮家,除了要搞定排練,還一個人面對全團安危與解冤釋結,責任不可謂不重,劇情也未免顯得天真。

眾多宛如潛能開發的成長營片段,當我每每有點要尷尬起來,卻有恰當的轉折讓我同意當下人性的合理。

儘管短短幾天、幾周不可能讓大家放下成見,但局部的軟化與親近,絕對是可能的。應該說,如果沒有這樣一點點和解的傾向,為何他們會志願來參加敵對兩邊共做一場音樂會的樂手徵選?

沒有人拿刀押著誰的脖子叫他們參加,反而極有可能是家庭與同儕反對他們去做「以奸」、「巴奸」。所以,先天因子裡,他們的短暫攜手是可行的。

但作為串起故事的愛情戲,我沒有那麼信服。賀爾蒙來得太快,相知太淺,承諾又太重,難怪,他們沒有演成奔赴自由的愛人同志。

當樂團中某些人被國族仇恨綁得喘不過氣,小倆口卻完全沒有飽受「一邊一國」之苦的內心戲,編導是想說:在意識形態鐵板一塊對立的這些國家,也有人可不受國家機器控制,而只為個人小情小愛誘惑?

這是劇情的弱點,還是編導刻意要給出的機會?

但我喜歡結尾,在戳破簡單人道主義與溫情喊話之餘,《交響狂人》還是給出了一點點希望,儘管,苦難中人,能有的也只是希望了。

在〈[影評]《交響狂人》:苦難中人,能有的也只是希望了〉中有 4 則留言

  1. 姑且不説内容,這些電影的中文譯名我都不喜歡,與原文差很遠,像《真善美》一樣糟糕的翻譯謀殺了我對電影的想象。聽説很多都是老闆爲了討吉利取了莫名其妙隨自己意思取,消費大衆也乖乖地跟爛品味起舞,爲何我們的人可以輕易淘汰不好吃的東西但是對於亂糟糟的文字這麽好耐心。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