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大江大河2》:「別總想一口吃個胖子」與「棉花糖理論」

「別總想一口吃個胖子。」這是陸劇《大江大河2》大尋勸楊巡的話。

如果真有這人,我還真想算算楊巡的命盤。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種個性,讓人不斷挑戰自己極限,在財務上不斷高槓桿,勸也勸不聽。

《大江大河2》三個男主中的個體戶楊巡,年紀最小,學歷最低,卻最敢衝,而且是完全不管自己資產、條件,到處借錢想做大的。

才剛站穩一點,就不想守成,也不耐精進,立刻放眼下個生意,而下個生意永遠又遠超過他的位階與負荷,非要小蝦米力拼大鯨魚。標準「吃著碗裡看著鍋裡」。

這種人,說好聽是積極進取、有企圖心,結果便是成王敗寇——成功了,大家只好佩服他敢衝敢賭;失敗了,就是自不量力、好高騖遠。

一般人會有安全部位,剩餘資本才拿出來槓桿。但非一般人就只看到商機、看到錢景,而覺得錯過太可惜,非要上車,而且是現在就要。

你可以說這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著名的吃棉花糖實驗社會版,但等等,所謂「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成功,是因為具備「延遲享樂」的本事。而楊巡,他其實活得刻苦,自奉儉樸,出手公關很大方,但並沒任何享樂習性。

他只是不顧資本積累,也不減輕債務負擔,一坑未平,繼續挖新的大坑。

很多人會說,許多大企業也有高槓桿,反正債多不愁,但對楊巡這種小商賈(尤其他身處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風險真的太高了,而且對之前幫他跟村人借錢的媽媽、各方債主、以及現有生意中被拖欠各種款項的供應商、接案者,太不公平。

你拿錢去想搏大的,怎麼不考慮先還一部分?你有雄心,但別人也要吃飯、要周轉、要心安。梟雄的雄心,經常是踐踏在成全梟雄者的屍骨上前進的

大尋逼著楊巡問:「到底你是圖個什麼?」楊巡冷回:「尊嚴,你懂嗎?」

唉,底層人想往上爬,以為搞個更大的生意、更大的場面、更大的名片頭銜,就能得到尊嚴。你不能說他的推理不對,在江湖上這些是可以換來更多的尊敬、懼怕、逢迎,但,這就是尊嚴了嗎?

說「尊嚴」未免太文謅謅,用老百姓的語言,就是「爭個面子」、「想別人看得起我」、「要出口惡氣」。

對楊巡,這一課還太高深。

儘管編劇還常常對楊巡手下留情,讓他化凶為吉,但,編劇要讓他骨牌效應一敗塗地,也只是分分鐘的事。

在〈[劇評]《大江大河2》:「別總想一口吃個胖子」與「棉花糖理論」〉中有 1 則留言

  1. 说的极是。杨在生意方面的叙述小说版更多,远超宋和雷。
    在想:当时不少发大财的个体户许多是靠走私或炒股赚来第一桶金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