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當「中國好聲音」都已形成產業機制

我常呼籲台灣要正視大陸不但大國崛起,娛樂視聽產業也早一步步到位、上位,儘管以國際水準或大陸自己有識之士的高標準看,很多環節仍充滿勉強與灰色地帶,並不真像外界以為的「到位」。

當台灣只呼籲原創人才和原創力,很可能忽略了邊做邊學、先山寨(最近有個文雅一點的新詞「描紅」)後創新,是全球後進國家或產業無可厚非的生存歷練。台灣也曾經歷過,甚至,台灣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很多產業到現在也無法走出這條「模仿、跟風、代工」之路。

尤其,只呼籲原創人才自我砥礪,很明顯是社會與政府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個人主義適合個人創作,一旦落入商業範疇(甚至國際/區域商業範疇),單靠赤手空拳是很難拼過洋槍大砲的。

拿台灣獨立創作人、獨立樂團、業餘樂團、學生樂團的蓬勃,來自誇台灣仍保有「華語流行音樂原創生命力」,不思考如何提升這些單打獨鬥的個人或組合的品質與戰力,不思考社會和政府能有什麼資源與策略引導這些「苦哈哈的專業工作者」和「做興趣的玩票者」,從中能源源不絕誕生下一代明星創作人、巨星和天團,去跟台灣以外(說穿了,先別講歐美韓日,就說對岸吧)地區取得公平拼博和名利雙收的前景,那「龍頭」危矣。

坦白說,陸續關注大陸電視娛樂音樂生態,不是我愛看娛樂綜藝節目當消遣,我連台灣選秀和綜藝節目都很少看,而是媒體在娛樂工業中產生的力量至關緊要,我們非得了解。

尤其,我一再說,大陸原生音樂工業本來積弱,存在各種發展不利因素,百分之九十九的音樂創作人(或創作愛好者)極為可憐,多數純音樂(而非複合式娛樂)經營者也不過混口飯吃。

但大陸電視市場廣大,少數省籍衛視的旺盛企圖與優秀戰力,在這十年內已經幫大陸音樂圈起到若干「質變」的作用(姑且不論這作用力有好有壞)。第一代「超女」某種意義上不但形塑了全民偶像,也讓電視台有機會實驗線上線下一條龍的產業獲利機制。

在台灣最威權的年代,也曾有「電視台基本歌星」模式,但即便幾十年前那麼封閉,電視台如此高高在上掌握歌手生殺大權,都依然只停留在「限制」、「寡佔」的思維,沒有發展出任何電視台本業以外的經營模式(比如台視「群星會」、「五燈獎」全盛時期,有幫歌手出過唱片、發展經紀約、策畫過周邊產品嗎?)。

弱智、短視、自私的電視台,只把自己當媒體,結果就只能吃媒體飯。而大陸娛樂三大領頭羊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卻能在近十年的摸索中,輕易實踐國際唱片公司帶出的「A&R」(Artist & Repertoire,藝人與作品)概念,以各類「自有內容」與「衍生權利」創造更多傳統電視播映以外的價值。

就算只談播映價值,台灣談話性節目「康熙來了」再紅,加持力再強,能捧紅的多半是政客、演員、素人、諧星、模仿高手,而不會是真才實料的歌唱新人或中生代實力唱將。而大陸一檔「中國好聲音」,不但電視台和製作方名利雙收,還成功為流行音樂界造了一堆星(甚至不是前四強如李代沫、張玉霞等人也跟著沾光)。

台灣第一代民謠歌手、前「滾石唱片」創業元老、「飛碟唱片」董事長、現任擎天娛樂董事長、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董事長吳楚楚感嘆,他連續六年應邀參加大陸某音樂獎頒獎典禮,今年明顯感覺觀眾對港台歌手的熱度下降,除了極少數台灣大牌還獲得歡呼,多數喝采已經留給了大陸本土歌手。他提醒:「經濟學上所謂的『死亡交叉』,已經出現。」

台灣的音樂工業優勢正在消失,不是因大陸詞曲作者、唱片公司或版權業者本身快速升級發動了產業革新,卻是由大陸強勢電視台集團這股宣傳(並結合創意製作)力度,一步步逆轉中。

沒有對音樂產業友善的周邊環境,所謂上中下游的相關產業鏈:如唱片行、廣播電台、電視台、平面媒體、網路平台、電信平台、KTV、演出場所、演出商到著作權團體,單靠一個愛寫歌的詞曲作者想破頭、一個愛演奏的吉他手彈破皮、一個愛唱歌的素人找比賽求機會跑斷腿,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鼓勵義和團去打八國聯軍差不多。

台灣官方或少數正派但對娛樂工業陌生又不夠認真的媒體,常以極少數幕前歌手、樂團(如周杰倫、五月天)仍吃香喝辣衣香鬢影的生活與收入,當成「表率、櫥窗與政績」。我不否認娛樂工業永遠在造星、在期待明星,但如果永遠只靠這些單一案例講古或做門面,那我們就坐著等待天才巨星橫空出世就好,要政府或企業力量幹什麼呢?

在〈書香兩岸專欄:當「中國好聲音」都已形成產業機制〉中有 0 則留言

  1. 明星、天團,皆是從素人開始
    再有天分也需要助力需要平台
    單靠個人的力量難以維繫
    內地的歌手選秀我們當娛樂您當功課
    讀了這篇就更瞭解兩岸媒體的現狀
    以及相關线上线下產業鏈的異同
    也逐漸感覺到港台音樂走弱的勢態
    知己知彼審時度勢的分析瞭解
    對岸的造星都快化腐朽為神奇了
    有強大的後援支持都「廝殺」的如此激烈
    「義和團去打八國聯軍」談何容易
    神話才能出現天才巨星橫空出世吧

  2. 中立地說,其實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正火時,龍應台說那番話,讓人在點頭表示部份肯定同時,已經透露著一絲“自我安慰”的味道。再經老師如此深入分析,這味道更濃烈了。
    沒有市場和受眾的藝術至少在藝術創作者的時代是沒有生命力的,梵高如果在世時便取得身後得到的那些肯定,境遇和結局必定不會是現在我們周知的那樣,何況在經濟社會、商業時代下還想要生存、繁衍的音樂事業。
    沒有人買的唱片不會出,沒人聽的歌不會有人唱,導致的只有一個結果:創作者頭腦里開出的花再美也得自己爛在野地里無人嗅其芬芳。
    希望老師的呼籲能讓該醒悟的人醒悟,也讓大陸這邊”有能力“的人聽到並且思考,路該怎麼走才是真正對未來有益的。

  3.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调动、集合、整合社会上所有单一个体的创造力,这样蛋糕才能最大。
    节目媒体应是在有限的财力里,用心动脑开发有型更有内容的节目。
    台湾流行音乐近年的集体滑坡,是台湾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下的一个缩影。而台湾的一些小众歌手(至少不算特大牌的),我倒觉得他们的作品倒为不景气的台湾乐坛带来不少新意呢。
    大陆现在表面上挺红火的音乐节目,个人感觉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内功不够,光靠烧钱总会烧没的。当然,大陆有水准的音乐人这些年的确还是出了不少。毕竟人多啊。
    借本文我想再次夸赞下在我眼里大陆有型又很有质的综艺节目《财经郎眼》。

  4. 再多说点:我感觉台湾歌手在唱抒情类歌曲方面总体都比大陆歌手有感情(当然如周杰伦这样的两岸音乐大红人我向来都不喜欢。)
    大陆歌手声音音质好的许许多,但能唱出真情的在我耳里却没几个。
    所以,感觉以情动人的音乐应该还是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方向。(不知我这观念现今是否早已过时了)

  5. 姚貝娜知名度高,因為甄嬛傳而喜歡她的人很多;聲音控制極好,唱不同的歌曲都能變個樣給唱出來;也許明天的高音很震撼。
    姚貝娜的專業實力沒人否認,但是,上次PK戰超低水平發揮,是那英硬護送過去的。
    加上她已經獲得過冠軍,所以中國好聲音沒有理由讓她獲冠軍,把冠軍踩在腳下才顯示本節目水平最高。她是專業選手,已經有很多機會,好聲音也沒有道理再給她錦上添花,冠軍應該給更需要機會更有挖掘潛力的人。 好聲音這麽風光的節目斷斷不會步青歌賽後塵選姚貝娜冠軍. 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