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台灣人,該還魂了

很少一部台灣電影,看之前我已讀到相當多正反評論。輪到自己這篇觀後感,有點躊躇。

從純觀眾欣賞角度,「KANO」算好看的體育類型商業片,185分鐘長仍讓我聚精會神到最後。但前面四十多分鐘並沒有讓我特別觸動的點,直到教練近藤兵太郎第一次讓吳明捷站上投手丘,到他身邊給他簡單但充滿說服力的指導,我忽然鼻酸。

接下來,所有的鼻酸、感動,全因為運動賽事中的堅韌、拼命與友情,這是所有運動片、競賽片(尤其是弱勢一路向上逆轉勝的過程)必然會打動我的部分。

但問題也就出在:片中其他的愛情、親情於我都非常淡薄,甚至感覺老套。更不用說,我沒有在管那條嘉南大圳和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也沒管日治還是日據、是美化還是忠實呈現1930年代日本對台皇民化成果。

據新聞資料引魏德聖說法:「《KANO》不只單單是一部棒球電影,而是透過八田精神,帶觀眾重回台灣農產豐收、簡單純粹的美好年代!」從這引申出圍繞本片批判最多的「史觀」。

如果僅以小球員的視角,他們也許真的覺得日子沒那麼複雜,能上學、能有球打、能不用為家庭生計擔心、能操流利的日語與所有人自在溝通,片中還真看不出漢人也好、蕃人也好,有甚麼差別待遇。編導也絕沒有要揭露或強化他們有甚麼困境或苦衷。

日治下的台灣住民絕對不只有這些人。出了球場的現實人生,也絕對沒有這麼球來就打的單純。你可以說沒有一定要求編導必須處理或觀照時代、社會這些環節,但也不能限制觀眾拂然不悅認為這只是避重就輕、隱惡揚善。

但一如前述,本片的通俗手法,讓我真沒把這片的時代背景太讀進心裡去。既沒非要擺出學術評論立場打攪自己看娛樂片的心情,也完全不至於這麼簡單被洗腦天真以為那就是「台灣的美好年代」。

拋開史觀,單講視覺,儘管本片已有其他台片望塵莫及的考究態度,但不管嘉義街頭的店招到片尾那艘船,多數美術還是讓我感覺太新、太「設計」,達不到歐美很多歷史或復古片讓觀眾渾然不覺設計的身歷其境。

其實對古文物和老建築,要達到「做舊如舊」,本就需要高預算、高眼界和高手法,三者缺一不可。若以這標準深自期許,本片距離世界級製作還有不小進步空間;但以黃志明、魏德聖團隊出手來說,已算保持水準,以台灣這些年壞作品過多的影壇,本片規模、企圖、用心與專業成績,更可笑傲江湖。

不算太開玩笑地說,台灣的主體性沒那麼脆弱,不必糾結著非要藉一部棒球電影討論台灣主體性或主體意識;比起來,我還更好奇導演馬志翔的主體性。監製、編劇之一的魏德聖,不但是媒體焦點,也是親上火線回答史觀的發言人,片尾名單的導演組更載明馬志翔和魏德聖兩位。也難怪外界會把光環與砲火都對準小魏一人了。

最後要稱許球員選角非常成功,曹佑寧、張弘邕、魏祈安等人完全抓住了我,不管文武戲,都真帥斃了。

雖非棒球愛好者,看完本片,真心謝謝七十多年前的嘉農棒球隊,那一頁雖敗猶榮、堅持到底、打破牙齒和血吞的拼命精神。

一球入魂,對當今瞋鬥熾盛、凡事爭功諉過、所有不利處境首先都想到怪別人的台灣,應該足以提醒我們:三小時熱血後,現實中也該還魂了。

否則,酷愛熱血勵志的台灣人,要如何對後世解釋:我們這一代住在台灣的老中青,並非只喜歡被「熱血勵志」催眠與娛樂呢?

在〈「KANO」:台灣人,該還魂了〉中有 0 則留言

  1. 終於看到這部影評了
    之前看到您在臉書時還是滿興奮的
    想像這部熱血又勵志的電影應該非常成功
    影評又回歸到理性,並未被「催眠」
    知道棒球一直是台灣的強項
    原來已有百年的歷史了

  2. 不可否认因为历史的原因,确实也造就了台湾棒球的辉煌。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当下的台湾人确更应正视那段历史。对日据时的台湾状况虽不甚了解,但还是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由周渝民等台湾演员主演,大陆主拍的电视连续剧《彼岸》。不知此剧在台是否有播过。
    体育上台湾除了棒球一直很棒外,男子篮球近年也很好。记得在去年亚锦赛上,中华台北大比分打败中国男篮进前四名。这场比赛当时我看了,中华台北投篮命中率远胜中国男篮,打的非常好。只是在足球上好象台湾男足始终是无声无息的。呵呵!

  3. 樓上說的那齣劇,台灣播過了,而且播不只一次,劇名為《回家》。周瑜民和李李仁也因為這齣戲而分別拿下了第48屆電視金鐘獎的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獎。

  4. 谢谢楼上这么详细的介绍.看来此剧在两岸反响都还挺不错呀。其实当时我也是无意中看到的,但一下就被剧情吸引住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