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Google告訴和沒告訴我們的事

Google Books當然不是新鮮事了,吵吵嚷嚷的著作權之爭,也進入各自演化之道。但2013年BBC推出的紀錄片「Google任務:世界之腦」(Google and the World Brain),讓相關議題重回我眼前。

平台想儘可能零成本取得所有內容,這更不是新鮮事,台灣銀河互動網路公司總經理李國傑(老貓),十多年前出版的《老貓網路大探險》就曾寫道:「與其把網路當成寶藏,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個超大型又臭又多的福德坑來得恰當許多。」

你想免費取得各種東西好讓人搜尋、瀏覽、瞎逛、利用、下載、轉發,就難免有人(自然人或法人)出來主張其權益受損。除非,網路世界真的像老貓所述,收集陳列的是別人丟出來不要的垃圾,那麼你就是行公益而非當強盜小偷了。

這部紀錄片片名看似中性,還牽扯出英國科幻小說之父HG威爾斯(H.G.Wells)預言的「世界之腦」概念,但其實內容不在為Google這龐大帝國搽脂抹粉,反倒結結實實給Google Books計畫澆了盆冷水。

紙本資料數位化沒有甚麼不好,癥結當然在於:

  • 平台商有無取得授權?跟誰取得授權?
  • 平台商有無付費?付多少錢?
  • 平台是對一般人免費開放還是會商業化營運?價格誰定?廣告政策誰定?有無後續分潤機制?
  • 平台對於著作物的保護程度?
  • 平台對於掃描品質的掌握?
  • 圖書露出的程度?全文?索引摘要?

很顯然,至少在2004年,十年前,Google沒有想到這麼多(或者有想到但隨即決定先幹了再說),也沒有預備老老實實準備好所有對策。

率先答應Google合作的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Robert Darnton,看來溫文儒雅,在紀錄片中委婉暗示,當初似乎有點低估了這件事的嚴重性,本來只預備提供已過著作權保護年限的公版圖書,但後來(不知怎麼地)就連有著作權的書也提供了。言下之意不確定是館方的輕忽,或者被合作的大公司,騙了?

相形之下,法國前國家圖書館館長Jean-Noël Jeanneney,態度從一開始就對立的多。他不爽的理由應該不少,但從片中看到其中一個關鍵竟是來拜會的谷歌代表,儘管換下牛仔褲改穿西裝,但仍讓他感到一股赤裸的「商業暴力」氣息。在鏡頭前,他也諷刺他收到的小禮物是出門搭車用的保溫不鏽鋼水瓶。

我是不知道該送什麼禮給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才不失禮,但總覺得他拿此出來說事,多少還是有點歐陸菁英的傲慢。你嫌人家美國商業公司主管品味不佳,人家商業公司也許還嫌你冬烘、蛋頭又擺姿態呢?

但版權確實不是一件可以輕忽的事,傳統內容業者甚麼都沒有,手無寸鐵,但新興的網路科技霸權,若想打正規戰做一件事(尤其是跨國、跨語系的大事),還是得耐下心、靜下氣、放下身段與所有「冬烘、蛋頭、擺姿態、可能過分小心」的權利方,好好周旋。

片中另個受訪者,德國海德堡大學文學教授Roland Reuss,相當激動表示:「如果從銀行搶錢出來分給窮人,可以說是『合理使用』嗎?這還是搶劫啊。」因為各國著作權法對於「合理使用」可能有不同鬆緊的解釋與判決,但不照會、不徵詢、不取得作者或出版商同意書,只想透過圖書館大量取得素材來源,的確也太輕估、輕視了。

圖書館只是獲贈或採購實體圖書,怎麼想它都不會具有原始著作權,就跟家樂福、大潤發賣場裡面的貨品產權,都屬於供應商一樣。

影片沒有疾言厲色但還是半諷刺了Google想當「世界之腦」的野心,因為所謂保存出版物、方便流通的生意模式之下,隱藏的另個大計畫其實與人工智慧(AI)有關,透過大量數位處理,一方面可以做全球最大圖書館、租書店、絕版書銷售商生意,還可以讓自家的超級電腦被人類智慧結晶書寫的所有資訊好好「餵食」。

君不見,自1997年IBM超級電腦「深藍」擊敗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後,科技業者從未停下腳步,2011年1月,採用Linux作業系統、由十個伺服器機櫃驅動的「華生」,在三天競賽中就大敗兩位益智競賽世界冠軍,幾乎每題的按鈴速度都快過人類參賽者魯特(Brad Rutter)和詹寧斯(Ken Jennings),最後「華生」在30個問題搶答到24題,詹寧斯答對3題,魯特只對了2題。

而華生還未連上網路,單單憑內建百科全書、字典、書籍、新聞、電影劇本等就有如此功力。於是我們(不用是益智節目冠軍)就可想而知,堪稱全球搜尋中樞的Google高層和工程師,會想些甚麼了。

在〈書香兩岸專欄:Google告訴和沒告訴我們的事〉中有 0 則留言

  1. 这个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在现状没有任何改观的现实下,确实应该常提醒目前市场上这些大大小小的知识产权“剽窃者”。真正的拿来主义非Free,尊重原创是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长久任务。

  2. 一篇需要靜下來閱讀思考的好文
    谷歌沒告訴我們的,自選輯可以瞭解些
    “世界之腦”、“華生”的強大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