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反美國片,救台灣電影?

台灣愈來愈習慣把帳算到單一個人頭上,很喜歡找到那愈有名愈好的代罪羔羊。當然,羊只是比喻,近年「馬」英九和「龍」應台也常成眾矢之的,甚至連謝長廷去到一個餐廳看到陳列了很多馬的藝術品,都開玩笑覺得被馬英九包圍而感覺不舒服。

這種「擒賊先擒王」的觀點,甚至反映到2014年5月號台灣〈今藝術〉雜誌一篇文章標題:「馬英九為何輸韓國20年?以電影政策為例」,作者是文化評論人、現於巴黎第七大學攻讀電影博士的陳潔曜。

首先,馬英九當政沒有二十年,所以台灣電影現行政策如果真落後韓國二十年,不會只和他有關,而跟歷屆電影主管機關首長和立法院通通有關,甚至開玩笑說,跟朱延平的關係都比跟馬英九更直接。

但我們知道作者的意思,是要把現行電影政策算到現任政府領導人身上,由他概括承受。平常人這般罵罵就算了,但學院背景的作者寫文章似乎不該如此聳動。

文中援引法國、韓國、甚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電影保護主義政策,揶揄台灣政府:「20年來,韓國誓死抵抗美片,政府積極扎根,國片市佔率經年超越好萊塢(Hollywood),曾達64.8%,藝術電影並於國際影展屢獲大獎;反觀台灣笑呵呵完全開放電影市場,政府篤信美式自由市場,放手讓國片崩盤,國片市佔率2009年為2.1%。」

台灣在面對WTO談判時,不考慮「文化免議」(l’exception culturelle)精神,的確讓很多人憂心氣憤,但這只是「獨夫的決策」,還是「朝野不成文的共識」?文中提到:「1997年韓國發生被日本佔領後『第二個國恥』的經濟危機,美國趁火打劫,以天價投資為誘餌強逼韓國放棄國片配額(screen quota),然韓國人抵死不從,1999年6月24日爆發80位電影人剃髮明志的『光頭運動』,迫使政府嚴拒美國要求。」

印象中台灣電影人不曾有這麼激烈反抗美國片進口的行為。你說台灣電影人不熱血、不從事公民抵抗運動?錯,遠的不說,單以這兩年支持多元成家、反核、反服貿,不少電影界幕前幕後人士幾乎無役不與。那問題就清楚了:如果業界自己不覺得有問題,或者覺得有問題但甘願面對市場競爭,那麼政府、民意機關、媒體和學界,不也只是順水推舟,抱持類似「放任」與「尊重」態度?

更不用說,台灣消費者,習慣了(只要有興趣、有錢)可聽到全世界的音樂、看全世界的電影戲劇音樂舞蹈、讀全世界的雜誌和書、上全世界的網站,政府沒管制、不禁止,只要有業者提供這些產品或服務。你確定台灣一般觀眾,真的可以放棄自由接受大幅看不到好萊塢電影的命運?抑或限制外片上映,連帶把台灣引以為傲的豐富精緻多元的國外藝術片市場,一併肅殺,片商只能把少數配額全分給能賺大錢的好萊塢片?那時普羅大眾也好,藝術文青也好,不把帳全歸到馬英九或龍應台頭上罵到臭頭?

所謂「銀(螢)幕比例」,真的可以刺激台灣電影業或電視業者進步?看看本地電影這些年的品質,好的少爛的多,看看我們的八點檔電視劇,還停在哪個年代哪種程度,如果真的實施追求「市占率不達40%絕不終止」的政策目標,在這個「one source, multi use」的數位科技年代,只會逼一般人往大陸影音網站提供的服務更加傾斜,連戲院都懶得上。

而且在法案還沒出行政院、還沒過立法院,自由慣了的台灣人肯定說這政府腦袋進水,該管的不管,極少數人民還可以享受的福祉、還可以做的自由選擇卻要剝奪與限制——這些言論一點都不陌生而且絕不會缺席。

而這一切關馬英九什麼事?

胸懷理想的評論者總認為這世界該怎樣,但一般民眾對某些議題是否真的這麼想也該重視。台灣風起雲湧的「還權於民」觀點,與坊間很多論述裡主張的「強勢政府」、「鐵腕管制」卻背道而馳,被消費主義寵慣的現代人,如果也是評論者心中認為「還權於民」該拿回權力與權利的主人,那麼,類似限制外來商業侵略以保護本國文化產品的政策,的確應該多多開放讓人民討論,而非想當然耳,以別人現在產業的成功,據以拿來概括所有保護主義的「功勳」。

最後,補充一點參考資料,既然該文章引用台灣電影網的數據,就不該不老實呈現全貌。馬英九2008年第一次當選總統,當年台灣本地影片市佔率為12.09%、2009年的確是2.13%,但2010年7.31%、2011年18.65%、2012年11.9%、2013年13.87%,如果政府是同樣的無能政府,佔比何以成長?這跟台片哪一年有大片勝出關係更直接,並非在美國片威脅下就一無可取,一無可圖,否則就不會有春節檔越來越多台片春風得意的現象了。而且以上都僅是台北市首輪院線票房,全台實際票房並無精確統計可供研究,僅有業界不成文推估比例,若以台片近年本土趣味當道,台北以外的票房若加入計算,這份市佔率有可能比目前看到的數字更亮麗。

如果凡事都要這麼政治,實在不願意說,陳水扁首次當選總統是2000年,當年市佔率1.28%,隔年0.17%,這又落後韓國幾十年呢?

我絕對同意文化保護政策可公開討論,但不是像該文那般陳述與引導方式,這樣的「究責」非台灣之福。

在〈書香兩岸專欄:反美國片,救台灣電影?〉中有 0 則留言

  1. 政府不限制外片引進
    業界不抗拒外片分流市場
    消費者樂得可以享用全世界最自由的電影文化
    某種程度講,這是一個國家的自信
    有競爭意識危機意識當然是好的
    但絕不能簡單歸咎與某屆政府某屆領導人
    政府如何在不限制外片的情況下扶持本土電影
    業界如何在文藝創作的同時更接近民眾
    即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裡巴人
    繁榮豐富本土的電影文化產業吸引更多的觀眾才是重中之重
    而不是通過反什麼來保護什麼
    而不是看到別家某時的成功就要照搬其模式否定自己,然後改成四不像
    做為專業評論人,還是客觀看問題看本質的好

  2. 任何一件事物可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然何该保护,何又该被踢出去,这应该不是一个低级狭隘的地方团体主义所应为之的事情。不然上映过多的没有什么水准的台片,应该也只能是被市场冷遇的。
    自觉大陆的电影市场相比起台湾而言,其实倒真该少放些美片,也少放些没有水准的国产片,而应多引进些来自不同国家类型的电影。在此方面我总是很羡慕台湾的电影市场,平时可以看到这么多国家的好电影(一直感觉台电影市场上映的美片并不算多啊),真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不像我们这里这十多年来才真正是除了美片就是国片的现状呢。

  3. 喜歡台灣豐富多彩的電影文化市場
    各種電影節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
    還想說,連我家國中生都瞭解到
    自己最想看的日本某動漫電影台灣會引進
    應該是原版字幕未配音的,她可是心嚮往之啊

  4. 说实话除了日片日剧,其它外片至今我都不太习惯看原版字幕片。只要有配音版,那一定是我的首选。
    在此方面,我甚至落后于家中长辈。但这又怎样?这又有何妨?哈。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