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大陸影視音產業新聞遠超台灣

不算冤枉地說,除非鬧出天大的事,台灣紙媒的影劇版、娛樂版,一般只有明星新聞,沒有影視音產業新聞。

久遠前中時、聯合獨大的時代如此,壹週刊、蘋果日報進來台灣後,追逐羶色腥的聳動,更不可能改變。

紙媒獨大的時代如此,新媒體當道的這十幾年又如何?打開台灣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奇摩網站娛樂頻道(還曾拿過行政院新聞局行銷補助呢),清一色是集合他家媒體頻道的現成娛樂新聞。內容編選邏輯,依然不脫傳統紙媒思維。

少數非傳統紙媒而生的新聞網站,也多數追求高點擊率,而選擇譁眾取寵的下標風格。當一切政經新聞都可以被娛樂化報導的年代,本來就屬士大夫觀點下「娼優戲子」族群的演藝界,還有甚麼好正經挖掘經營之道、管理思維或產業辛酸的必要?

如果一個產業,在大眾媒體的視角裡,長年累月都是明星藝人的正常公關發稿、不正常炒作發稿、甚或「被狗仔發稿」,對於讀者、聽眾、觀眾來說,這行業代表甚麼?這行業有甚麼專業性?這行業幕後的運作機制要如何正確被評斷、被衡量,甚至,被尊敬?

於是,所謂的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為主的大眾娛樂內容事業,在多數門外漢眼中就是「追求星夢」與「星夢破碎」的二選一賭局。彷彿這些行業,只有陪睡、算命的「潛」規則,沒有正大光明可以依循、努力的「顯」規則。

就算有再多明星補習班、才藝班、年輕或已不再年輕的外行人,還是只能瞎子摸象,帶著影劇版長久塑造的形象,走向這個奶與蜜之地,或者,夢想墳場。

台灣前景娛樂總經理黃茂昌,長年關注各地影視發展訊息,也常征戰國外影展賣片買片,最近在臉書感嘆:

「我在幾個禮拜的時間內訂閱了十幾個微信官方帳號(公眾微信號),全部都是影視相關的新聞或文章發佈平台,絕大多數是產業相關,也幾乎全是很長的論述與數據整理,不太像一般的新聞。同時,大陸對影視產業話題的熱衷(數據分析、文章論述、研討會、數字的即時追蹤)很明顯地遠遠大過台灣!」

「有多少關於《小時代》《京城81號》《後會無期》的營銷分析文章,每一部片也少說幾十篇,但你有讀過《大稻埕》或《KANO》的深入營銷分析或股東結構研究的相關文章嗎?(從投資、票房、播映/播放平台、點映/發佈會/紅毯、明星包裝方式、廣告投放、置入、節目專訪、排片佔比、下滑速度、觀眾評價、競爭影片的消長、製作物、題材與法規、兩岸策略…,每一件事都是要關心的。)」

我沒有大量在微信閱讀文章的習慣,但因多年來還算涉獵大陸新聞或專業網站,對黃總所見不會太驚訝。大陸新媒體對娛樂業「企業化」的研究態度,完全勝過明明是資本主義的台灣。

當然,大陸也有很多吹捧或見縫插針式報導,很多嘻笑怒罵或過於武斷毒舌的評論意見,但至少,對這些行業關注量是有的(當然還是電影勝電視、網路又勝音樂),數字調研和政策探討也是有的,把影視音當成和房地產、金融、運輸一樣可正經八百跨領域討論的規格,是具備的。

反而台灣只能憑藉非常偶然的個人評論者、個別紙媒或網路記者,偶然對行業大勢做出評點、警示、綜論,嚴重缺乏相關媒體(或非媒體、但有興趣跨入娛樂內容產業研究的機構)以夠份量的報導,常態、專業、強勢地進入人們視線範圍。

資深雜誌編輯人王道偉的回應是:「這是文化的不同,沒有好壞之分。中國人愛理論化愛講戰術,這是和他們傳媒力求深度、思考,反三俗都是有關的,延伸出來的就是什麼都大,大計畫大方向,當然,賺大錢,也說大話。相反的,我們少理論,多實用,重細節。也因此,什麼都小。」

上自業界下至網民,喜從大角度發大議論的大陸能人當然很多,但明明曾是嚴肅或通俗創作源頭豐沛多彩的台灣,不管以前有錢的時候或現在哭窮的時候,對於影視音產業的觀點如此保守、狹隘(有時甚至近於不食人間煙火),真令人懷疑少數人的書空咄咄是否有其必要?

大陸的「務大」之中,必然泥沙俱下,可是通俗市場數大是美,數大帶來資源,這已經不在談娛樂業本體,而在談圍繞在娛樂業周邊的媒體鏈;有時正因為這些報導、評論、剖析,足以鞭策行內人追求更清晰、更可言說的成功。

在〈書香兩岸專欄:大陸影視音產業新聞遠超台灣〉中有 0 則留言

  1. 大陆关于热门电影宣传类的文章平时的确不算少。这其实也得益于近年电影市场的兴旺。两者可以说也是相辅相成的依耐关系。但有时也觉得,同样一篇或营销或影评或纯粹的电影市场观察类的新闻也好、大块头文章也罢,还是相当程度的存在各大媒体同一时段重复转载的COPY状。
    顺便再多说些:其实这两年在申城(沪上)最热门的是层次参差不齐的各类舞台剧(话剧、音乐剧、芭蕾舞剧)、其次电影市场以及纯粹的各类乐器类音乐会也相当不错。相比而言,流行歌曲演唱会是很冷的。所以也感觉现在港台流行歌手来沪开个唱的真是越来越少了(现在到年底也只有孟庭韦、陈奕迅、费玉清和徐晓凤会来开),而拼盘类的商演唱更是几无看到。当然,这也多少体现了当下沪上民众的欣赏品味走向了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