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組圖)

這兩年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陸續有作品在台灣落成,依正式啟用順序分別是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裡的台北文創大樓(有誠品商場的那棟)、台北市辛亥路上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和尚未完工驗收但先測試演出的台中國家歌劇院。

剛好2013年他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連帶讓他的台灣業主們臉上有光。

啟用兩個月後第一次去台大社科院,拍照剎那忽然感覺,怎麼這裡就像是台北文創大樓的框格立面,加上台中歌劇院無所不在的圓形概念啊?

維基百科形容對閱覽室的設計概念:「屋頂的形狀是由數個既像雲朵、又像樹葉的綠色橢圓組成,這是伊東豊雄運用『設計演算法』創造出來的『衍生式樹狀』線條。」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則形容:「圖書館三面是玻璃牆,內設八十八根白色水泥柱,彷彿一株株大樹自土地中長出。當陽光穿過屋頂、玻璃,就像穿過森林的樹葉縫隙;行走其中宛如於林中漫步,感受光影的千變萬化。」

設計師希望,學生在圖書館像坐在白色樹下,而台中歌劇院裡有58座洞穴,到處看到是曲面非直角,有人形容像過一個個山洞。總之,把自然意象融入建築是伊東流的主旋律。

說真的,通透感、輕盈感是伊東豊雄、甚至安藤忠雄很多作品都有的特質,但建築就是建築,人工就是人工,尤其是那麼巨大的量體,硬要強調那麼「自然」,如台大社科院,「他表示,讓學生上課、閱讀時感到微風於身上流動,『是我身為建築師最幸福的時刻!』」,則讓我感覺未免過度美化了。

密集三棟建築作品與台灣人見面,看得出一以貫之,但也有點似曾相識。

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組圖)〉中有 0 則留言

  1. 喜歡通體玻璃結構的建築
    通透感令人心情愉悅
    從建築到藝術
    謝謝讓我們足不出戶
    就能領略台灣美好的自選輯
    謝謝樂融哥

  2. 说到建筑之美感觉通常是会被大众所忽略的。因为一座建筑当人置身其中时,最大的直感还是来自室内的各种软体装饰。也可以说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一座建筑的认知基本是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阶段。而要用心欣赏一位设计大师之作,则必须从整座建筑的全局出发来观察,然后再到其细部。
    一般人都会觉得建筑师虽是个很吃香的行当。但建筑师如果想在大众中觅到真正会欣赏其作品的知音实在也非易事。所以从这方面讲,建筑师也是个很孤独的职业人。
    正如这几幅照中的建筑,如果不是刻意之举,我想伊東大师的这些杰作一定会被人忽视的。老实说,如果是我等人一定是走过算事,不会特别驻足而视的。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