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北美術獎」看新銳發光(組圖)

2014.12.27-2015.3.8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2014台北美術獎,已經展出一個多月,新上任的文化局倪重華局長,特舉辦一場影視音界和純藝術界的交流茶會。

到現場發現電影界來了不少,包括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製片陳鴻元、王耿瑜、劉傳倫、楊中天、導演施立等人,流行音樂界則只有我與「角頭」的張四十三、虎神,而張四十三最近儼然也算電影人。

開場倪局長致詞,說明北美館黃海鳴館長(照片中背對站立者)今天是最後一天。私下問蔣雨芳副館長誰會來接,她笑說得用遴選的。

果然是柯氏新政。但是,柯氏新政不也嫌政府各種文宣太醜,要不要先從堂堂台北藝術獎的獎狀下手,這畢竟可是青年新銳藝術界的盛事耶,一打開,我都傻眼了。

還有,倪局長笑笑交代,請來的貴賓等下要發言,不能看完就溜了。結果局長先走,我們乖乖看完展,也回到大廳吃喝,卻沒人主持心得對話時間。

可見,上有政策,主官講得漂亮,下面怎麼做,懂不懂、能不能、想不想,才是重點。

我倒是把握機會,入選十六位,到場十一位,我至少憑個人魅力和其中四位聊到天了。

可見,甚麼事想不想做真的跟形式無關。要跨界交流,跟有無真心與好奇有關。

這次展出,安排藝術家簡短與來賓陳述,聽得出多數不善言詞,少數甚至語氣略帶挑釁,不是對來賓挑釁,是對「需要陳述我的創作意念給大家聽嗎?觀者不能自取所需嗎?藝術有需要被制式的解讀嗎?藝術家需要也是演講公關高手嗎?」種種之挑釁。

諸如此類我極能理解的,小青澀的反彈姿態。

真的走到職業圈,這群年輕學子就會知道,語文的迷宮在視覺藝術界有多麼宏偉、影響多麼巨大。當然,你大到有人操盤經紀,自會有其他宣傳論述送上門來。

細聽這些得主的簡報,聽到不少觀念藝術是從時間下手。

當代藝術想掙脫平面二維,走向雕塑、裝置、錄像、複合,但佔據空間後,時間確實是一條吸引創作者攀爬的索。

於是,紀錄美術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聲音,把番薯用螢光棒插著任其發芽,看五種黴菌如何演化成不同視覺圖案,從google map尋找路徑與物件再回頭呈現於現場,甚至把一只過世老婦人的皮箱裡的旅行書攤開來展示,再把皮箱拿去不同場景布置成旅行的意象,也不能不說是在人過世之後,試圖進行人生延續性觀感。

但欣賞一幅畫,除了描繪的當下時間,也藏著創作經歷的時間;欣賞一本小說,除了描繪的劇情時間,也藏著創作歷經的時間;時間本就伴隨著任何一個事工。

就好像,我來紀錄一群人每天的大便狀態,不也有某種時間觀。電影「年少時代」(Boyhood)連續十二年每年聚集演員拍一天,不也是種時間藝術。

當代藝術聚焦時間,把時間微觀或巨觀展示,其實也都只是提醒,與人類真正創新無關。

相形之下,平面作品很少,因為全世界的二維藝術都面臨嚴峻挑戰:還能怎麼畫才能突出?

簡翊洪「男孩與叔叔」系列,或單幅或長幅都似古畫筆觸,卻處理忘年同志戀曲,古今交錯諧趣逗人,技法老練,又具話題性。

唯一女生溫孟瑜「靜置的時光」系列,乍看不夠搶眼,但細部線條與用色很有主見且不落俗套。處理熟悉的空間卻給觀者極大的想像。

至於倪灝「夜雕塑」系列,以捕蠅燈讓五線譜捕到蟲跡,再請作曲家依這些落點大致寫上音符,譜成木琴演奏曲。這裡面充滿生命/死亡/藝術/再生的奇妙輪迴。可惜沒法聽清楚這首飛蚊間接用生命換來的歌。

肯定倪局長想媒合藝術與商業的用心,但活動設計仍可改進。也推薦大家自行前往觀賞,這十六件台灣藝壇新生代佳作。

在〈2014「台北美術獎」看新銳發光(組圖)〉中有 0 則留言

  1. 創意無限,藝術關鍵也要有自由的發展空間
    而根本不必考慮政治的意識形態
    這邊教育部「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教材進課堂」
    真讓人憤怒與感慨,是要往北韓挺進了嗎?
    第一張你拍的好有創意,好奇的小女孩抓拍很贊

  2. 每次看到有柯P的消息,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另一位:任志强。总感觉这两人挺像。
    小女孩是混血儿。
    PS。回2楼:主要是近来大陆有些高校教师(包括陈丹青在内)宣传出了类似反共的论调。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