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box音樂誌專欄:台灣想做youtube,youtube還想做facebook

2015年的youtube每月超過十億用戶觀看,2014年營收約四十億美元,較去年成長超過百分之三十,但對母公司Google營收貢獻僅百分之六,甚至無盈利。

相較之下, Facebook2014年用戶達13億,營收超過120億美元,利潤接近30億美元。比起不用支付內容版權費或廣告拆分,又無需不斷擴充影音檔所需大量設備的臉書,youtube當然負擔大多了。

要生財,youtube跟中國大陸所有視頻網站一樣,都在想引進更多獨家能賣錢的內容,但平台不只一個,臉書、推特、亞馬遜和Netflix都可能搶傳統影視業者的授權,並投資製作原創節目。

但不管搶版權或者自製,都需要一波又一波銀子。還是獨立企業時,就算始終不賺錢,尚可不斷以影響力拉抬股價、遮掩虧損。一旦賣入豪門,就算不強求大賺,至少別拖累母公司的獲利表現;否則,在華爾街財務邏輯下,說不定youtube很快會被限縮某些需要花錢的發展。

而無論如何,最具人氣的youtube內容還是音樂影片。數位分眾年代,youtube若想當傳統家庭電視頻道的角色,基本上是天方夜譚,而這也大大限制了它自製節目的方向。

但在找到新出路前,不同於大陸有自己的民族企業,youtube對台灣還是最重要的影音平台,這也引發政府思考是否建置國家級平台、政府自營平台、國有民營平台、或輔導補助民間推出自營平台等各種方向的「類youtube影音平台」。

在過去好幾個月,經濟部資策會、工業局、行政院科技會報、數位匯流辦公室、文化部影音局,眾多單位捲入這個倡議的戰局。我也從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見證了這場理念與實務各說各話的混戰。

產官學想法相當分歧,公部門不同部會局處間想的也不同。已經在位者或準備切入者不願讓政府介入,對政府沒信心怕政府亂花錢者也不願政府介入,但對現有業界失望者則很寄望政府拿出魄力,建立新遊版權規則與技術規格,就算賠錢辦也該做,打出「質勝於量」的一仗。

我的意見很簡單,如果真不想做就不要做,浪費預算和力氣白忙一場,不要只是某些高官靈機一動,下面虛應故事,那就真沒意思。但如果齊心協力真想做,真看懂了數位時代「略帶文化保護主義的國家管制經濟」仍大有可為,那麼就的確該做,而且要快做。

否則,莫說youtube來替台灣的影音內容定價,連大陸的網通視頻巨擘,都有可能反過來對台灣指點江山、收買人心、決定交易。多年來海協會到台灣中南部買水果、買農產品,哪天就輪到大陸政府或「馬雲們」來買「影、視、音、書、動、漫」內容了。到時,文化主體和言論立場漸漸落入對岸之手,就不是現在國民黨擔心「婉君不爽政府」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台灣當然做不了youtube,youtube也做不了facebook,甚至台灣連要「山寨」大陸盜版起家卻就地合法轉股票上市的視頻大亨,都沒有那個時空和法律背景。台灣要做的產業突圍、產業升級,注定是個苦差事,但政府不帶頭做,錙銖必較、一盤散沙、各懷鬼胎的台灣娛樂、媒體、數位服務公司,真會合縱連橫出那些開闢藍海的苦差事嗎?

(本專欄結束)

在〈kkbox音樂誌專欄:台灣想做youtube,youtube還想做facebook〉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