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森華美的蜷川幸雄「哈姆雷特」及其他

2015TIFA作品。日本導演蜷川幸雄《哈姆雷特》吸引了大批我猜平日不進國家戲劇院的藤原龍也女粉絲,謝幕時果然炒熱如流行演唱會。美術、服裝、燈光都強,戲中戲的和洋混搭(階梯式座位有音樂劇「芝加哥」影子)和克勞迪斯為犯下弒兄篡位痛苦而沐浴祈禱的設計尤其別致。

但整場高亢激情日語唸莎士比亞台詞讓我很有隔閡,導演為求丹麥宮廷陰森鬼魅之氣,讓室內充滿我在劇院看過的最大煙塵量,三小時眼睛鼻子不適之外,還多少干擾神智,讓我陷入「求生還是求死」的哈姆雷特式焦慮。

日片「人生最後那幾件事」(和其他很多類似的戲劇)那種靈魂假設很難成立。戀戀不去的靈,佛家稱中陰身,常常非單戀一枝花而不去,而是有太強大的各種執念(尤其是對肉身銷亡的不捨不解)才不去。不是說只要做好唯一一件事就能乖乖自主離去。

所以佛家助念或修法是要讓亡靈「慧解」,不可能是一邊哭著說「我一點都不想離開你」一邊真放下凡間牽絆,然後一律從腳底開始「氣化」到頭部消逝的畫面處理,也有點卡通。

有些電影看十分鐘就知自己可能不會喜歡,有些歌光聽前奏就不想往下聽。

第一屆「明日音樂祭」辦在春天晚上很舒服,穿梭在不同場館,聽到如美國男版Sade聲線的Rhye、很穩健的猛虎巧克力、在戶外的客家團黃子軒與山平快、調音拖太久但開口就驚豔的法國Emilie Simon、還有越晚越有感覺的丹麥海鷗樂團Mew。本預計只待一個半小時,因為VIP區都有椅子坐,竟然待了快三小時。至於首創korner舞台電音趴,從九點到凌晨五點通宵,則遠超出我的生活範圍囉。

NSO斯拉夫系列《詩人獨白》上半場「舒尼特克:中提琴協奏曲」,無調性音樂讓我有點不知所措,但烏克蘭中提琴家馬辛‧雷薩諾夫(Maxim Rysanov)的高超技巧卻很容易感受。

下半場首次聽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響曲」,第二和第三樂章果然如導聆說的相當甜美,我認識的簧風琴演奏家陳相瑜,背對所有人坐了一小時直到第四樂章上場幾分鐘,但那樂音一出,還是立刻像極了作曲家想表達的天堂之門打開了。

在〈陰森華美的蜷川幸雄「哈姆雷特」及其他〉中有 4 則留言

  1. 好豐富的藝術欣賞周
    有三小時的「神智干擾」
    亦有三小時的一坐到底
    累的話,就歇歇喔

  2. 哈哈!三小时让你如此深刻感悟到了哈母雷特,这些干冰的功效超凡啊。编导和舞美师”成功“了:观众真入戏了。xd!

  3. 文中提到《芝加哥》想说,尽管看过的音乐剧有限,但我还是喜欢欧洲音乐剧。因为相比以《芝加哥》之类以舞为主的百佬汇美式音乐剧,欧式音乐剧更注重歌唱本身,感觉这样的音乐剧纯粹正宗。
    这些年因为来到这里,才让我从一个曾经从未看过音乐剧的剧盲变成当下这个时不时会发表个人观感的多话人。Xd!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