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讓平庸者更「工蟻化」的大數據時代

泰勒.柯文(Tyler Cowen)所寫的《再見,平庸世代:你在未來經濟裡的位子》(Average Is Over: Powering America Beyond the Age of the Great Stagnation),談經濟與工作趨勢,第一章就談到大數據。

不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不是「互聯網+」,不是電商,不是影視界追捧的「IP」,是在這一切之上的根源:「機器智能」(Mechanized Intelligence, MI)。

和上世紀老字號詞彙「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相比,機器智能不在意「像人一樣思考、行動」,而更在意「幫人類多觀察、分析」,實用意味更濃。

政府、企業、學界當然追捧大數據,這是足以引領潮流十年的強概念、新藍海,大數據不只讓企業預測消費行為、即時回應市場動態、賣出更多貨品、提升服務品質,也藉營銷、傳播、溝通(現在還多了一個「互動」)之名,深入消費者、閱聽人的各類(自覺或不自覺的)隱私。

你的時間、空間、頻率、數量,都成了大數據覬覦的對象。中立而勤奮,大數據透過網路串連的手機、電腦、各種或隨身或遠距的掃描偵測器,如紅外線籠罩你的人生,一格格、一次次、一張張,累積成一片龐大的垃圾山、無底洞,無間掌控每個人的愛憎取捨——除非當機或收不到訊號。

各種單位有沒有能力紀錄、備份大數據,不是我們需要傷腦筋的事,是大數據工程師、分析師的問題;就好像剪報的年代,剪貼簿用完後,要不要再買一本,剪完之後是否常拿出來看,是使用人自己的事。

但蒐集、積聚的天性,還是人性永恆的貪,求信息若渴,謂之資訊焦慮。但好的資訊帶你上天堂,無用的資訊只是帶你住套房。硬碟滿了可以再加,但身為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容提供者,需不需要擔心大數據同時搶走了我們什麼?

過去,「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概念,似乎著重在發展娛樂、教育和醫療,比如從3D、4D電影,人類終究還有一塊體驗全面虛擬快感的身心需求。但現在不只有谷歌眼鏡的發明,美國國防單位已在實驗「腦機結合視覺系統」(Cortically Coupled Computer Vision),讓士兵的視覺成像、衛星定位與思維情緒結合,成為指揮中樞的情報尖兵,也讓後援系統更智慧地協助第一線人員。

類似的「收集—判讀—反饋—誘發新的收集」流程,形成機器智能的學習迴圈,大大增進理性、邏輯和除錯功能,但也可能讓「工蟻級的人腦」(所謂平庸者)介入的決定權降低。

比如《再見,平庸世代:你在未來經濟裡的位子》書中提到的場景未來不是不可能發生:「想像一下,當你在跟別人談判的時候,iPhone在你的口袋裡震動,根據電算分析結果傳輸訊號給你——每一次的小小震動,表示對方說了一次謊。又或者,訊息可能出現在我們的隱形眼鏡上。」

讓我想到還是小學生的我,有過相當科幻的心願:我能隨心所欲即時看到對方大腦在想些什麼,如屏幕般顯現出文字、聲音或圖像。沒錯,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科幻,卻可能是本世紀二十年代的現實。

大數據追求的是典型的「工蟻智慧」,比過去十幾年津津樂道的維基百科式計劃,更積極、更前瞻,可能也更危險,因為當人類過度倚賴機器數據、倚賴有捷徑幫你決策,代表更多人將處於大腦繳械、直覺停頓、勇氣消竭的下行曲線。

未來,當你被一本書在電子書城廣告的吸引,也許只是書名或者書封一時吸引你點擊,但大數據卻聰明地認為你對某些詞彙、圖片、顏色敏感,而決定推銷你更多類似口味的書刊(以及T恤?)。較為主動的心智會繼續主動出擊,創造各種品味複雜的光譜,但金字塔下方的群眾,在時間與興趣限制下,將不知不覺接受這些大量精準行銷的轟炸而成為新型態的「沙發馬鈴薯」,而遺忘了自己其實有別的選擇,某些值得冒險一試的選擇。

現在美國博物館、美術館已經開始讓「分析」滲透進傳統「直覺」的領域。透過藍牙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展間的Beacon收發器能精準將眼前作品的介紹推播到手機裡,也能允許發評論,甚至即時與在場或不在場的觀賞者互動(怎麼讓我想到彈幕電影?)。當然也能偵測你在某幅畫前停留多久,以顯示該不該推薦你在出口處購買它的紀念品,並據此要求廠商調整生產哪些名畫馬克杯。

貼心是很貼心,商機也大有商機,但「超級管家」的出現會對「主人」產生什麼影響,就有賴人類自行作主了。

在〈書香兩岸專欄:讓平庸者更「工蟻化」的大數據時代〉中有 2 則留言

  1. 大數據的時代
    方便與煩惱如影隨形
    現在我們可能是個人信息的無隱私化
    不遠的將來連思維都無法隱秘?
    未來有了機器智能,人腦會不會越來越笨
    比如靠自己就能判斷人的本領該屬於特異功能了吧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