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陳韋臻:公共教育事業競相趨向「利潤最大化」

(摘錄自陳韋臻〈當「公共」成為資本家眼中的一粒沙:《四方報》劇終〉)

毫無疑問地,世新大學(或說私校財團法人)直截地展示了「非物質形式」的資本主義形式:「在一個只有確保3%的複合增長率才能生存下去的體系中……過去許多直接生產主體性的國家機構和非資本主義機構(如學校和教堂)或是被取代、進行商品化和私有化。施行生命權力的主要場域,如教育、健康照護,甚至監獄等,已經成為資本積累的關鍵場所。」(Artforum 48:3 (Nov 2009): 210-221.)

台灣歷經了若干年頭的教育私有化,然而,眼下最核心的問題,恐怕已經不是「私有化」三個字,而是公共教育事業競相趨向「利潤最大化」。在此邏輯下,台灣立報社不僅同時要面對傳播媒體的市場供需與經濟損益,更同時必須面臨世新「企業母體」僅願以早期經濟學的思維,將報社視為整體的邊際成本,卻無以平衡所謂邊際收益,終將導致這個得不到「最大好處」的企業雙手一攤,收棚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