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在意數字只會顯得小兒科。總統特使和大陸領導人寒暄,大家計較是一分鐘還是十分鐘;總統自己和美國準領導人講電話,十分鐘又大大被寫進標題。
台灣真的小習慣了,孤立慣了,失寵慣了,活在自己深宮慣了,一點點沾邊與突破常被放大到不成比例。可憐。
2
我不了解薇薇安。一路拚財富拚身材拚名氣,連生病死亡都保密到家,是想留給外界特定形象的某種堅持?也讓我想起鳳飛飛,後事一切就緒才指定發布日期。
有人也許認為是真灑脫,有人會說他們一定很要面子。名人的內心世界難以了解,但滿街被仇恨燒紅眼的人,我們又容易了解嗎?
逝者好走,但生者仍在拼鬥。
3
臉書同溫層效應明顯,因為朋友是得你同意才加的。不像微博或臉書粉絲頁,單方面可加,對你有興趣的人,正反方都能出現。
何況我們還能「解除朋友」,或保留朋友但「取消追蹤」或改設定為「點頭之交」,都能輕易讓你不再感覺對方的存在。
所以,如果你只是個人帳號,你的臉友呈現同仇敵愾、同舟共濟、志同道合比較多,不用奇怪。而且這是少數知青才會自我警惕的,一般人用臉書,真的同樂居多。
卑微的小人物小角色心态,美妈召唤片刻便受宠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