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就是標準的多元成家。」

一個屋簷下,住著一個墨裔美籍白種男人、一個台裔美籍黃種男人和他的女兒。房子是兩個男人合購的,但他們不是同性伴侶。還在上幼稚園的女兒,當年是以兩百多萬新台幣在美國請合法代理孕母生的。

他說:「我們這就是標準的多元成家。」

護家盟擔心「這樣要叫我怎麼教小孩?」,其實小孩的心很純,沒大人想的複雜。朋友的小孩從小被教育,美國的家,就是她和爸爸還有uncle三個人組成的;寒暑假回台灣,她又有另一個把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包括進來的大家庭。

美國的家,台灣的家,只是愛她的人和人數的不同。

他很高興當初告訴我女兒是請代理孕母「做」的時候,我表現得再正常也不過。因為他跟許多台灣人講起時,能感覺對方的「關心」底下常有濃濃的歧視。所以這回他放心告訴我,他跟那個男人的特殊故事。

特別慶幸的是,她女兒是生長在一個已經比較懂得尊重這些價值的國家、以及城市。可以跟老師、同學介紹自己的家庭是「一個爸爸、一個uncle和她三個人」,不必羞恥。

朋友的案例,相信會是未來許許多多多元成家的縮影,四個黃金女郎、兩個忘年之交、同性伴侶、丈夫與前妻、照顧者與受照顧者——都可能結為傳統定義下情感、功能俱全的家庭。

在某些人眼中,這是人類將要滅絕的先兆,但其實只是某些不合時宜的單極觀念滅絕的先兆。

在〈「我們這就是標準的多元成家。」〉中有 2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