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志業通常並非僅靠講述

每個人像《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老教授那樣得了不治之症時,都該利用僅剩的時間了解愛、表現愛,把時間花在愛而非恨上。

但表現愛的方式,全世界多數人並沒有莫瑞教授的運氣。他上全國電視、有弟子隨侍錄音聽講、有各地來鴻表達關心或求解生命奧秘,讓他可以「表現」與「忙碌」。

而愛的志業通常並非僅靠講述。

如果沒有機會講述(一如劇中教授自稱不隨便給人忠告、卻與人接觸後滿滿都是忠告),一個類似他的垂死者,要如何表達愛?如何讓世人知道他是個「懂生命、懂愛的智者」?

沒辦法。

又好像,如果所有這些話,是一個還活蹦亂跳、神采奕奕、積極進取的作家,平時就寫出來的,讀者、觀眾還覺不覺得是來自靈魂的提醒或天堂的綸音?

恐怕,也不容易。

所以,我常常說,戲劇性的案例可產生巨大的衝擊,但愛智或愛生命者,不必等待戲劇性的一刻就該起身尋找。

在〈愛的志業通常並非僅靠講述〉中有 6 則留言

  1. 在看这部剧的之前与之后
    我都很多次的以各种搜索方式在自选辑里寻找
    明明是在您这里了解的《相约星期二》
    今天终于看到了
    是啊,世界上并没有很多人有莫利教授的运气
    虽然渐冻症很可怕
    但也能让人可以慢慢的告别
    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
    甚至连生前追悼会都来得及,都当一件开心的事
    慢慢的生命最后感受生与死,向死而生
    甚至去感受(无比享受的)身边人的爱
    一片叶子最美的时候就是即将凋落时
    莫利从不羡慕任何年龄也是我比较钦佩
    「愛智或愛生命者,不必等待戲劇性的一刻就該起身尋找」
    虽然这部戏我也看了,书我也读了,在您这里也常常接受人生的智慧
    但仍然感觉过不好这一生,我并非智者,那就始终保有感恩的心吧

  2. 本文覌点完全认同
    其实我一直认为,面对生死的态度和表現只关乎每个个体的际遇和思维方式,没有誰比誰更有资格到可教育他人
    坦白讲,我对此剧的内容蛮冷感,所以尽管它在沪已演过n遍,我都没兴趣去看。

  3. 在看這部戲之前我還補看了金士傑林青霞版的《暗戀桃花源》
    同樣的也來自選輯尋找(自選輯是我的百科全書)
    這部戲也聚齊了台灣劇場三寶,太珍貴一部劇
    那刻起就默默期待與祈禱
    如果有一天樂融哥的劇本也與金士傑合作一次就好了

  4. 更正:宝哥因《接送情》已获得2016年度奚牧凉戲劇最佳男主角了(本市1月5日的文娱新闻)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