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筆記2:越簡約的例證越喜歡,越收斂的法則越推崇?

古代哲學家都喜講聖人。儘管基本上他們和讀者一樣,沒見過這些出自遙遠傳說、死無對證的人。

荀子心目中的聖人,在不同篇章中有各種定義與面貌,但〈非相篇〉這則頗有趣。

「聖人何以不可欺?曰: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

上回我說他酷愛用類同「以管窺天」、「一葉知秋」、「一粒沙看世界」、「從今天通萬古」、「剎那即永恆」的聚焦辯論法。

等於說,越簡約的例證,他越喜歡;越收斂的法則,越推崇。

果然,他在講一般平民和(非他陣營的)學者很容易受欺、欺人後,提出聖人為何不會被欺騙?他的論點是:聖人拿自己為標準,揣摩、量度別人與萬物。

以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情懷、自己的思考架構衡量其他人、其他物、其他事,便能一以貫之、觸類旁通,看以前看現在看以後都一樣。

這個立論很大膽。接近佛家所言佛眼、佛智,應類觸機、隨緣接引。所以當然不會被欺瞞。

但,這樣的境界是所成,並非可循。尤其,未登聖位者,豈有辦法真的揣摩聖智?

但顯然,這派聖人說,還是揣摩了,並定義了,甚至,借用了。

當未能達到聖人之智、之道,就算荀子,也是那個他口中會自欺也被欺的凡夫。

而做凡夫,首先不該以結論導回前提。凡人,不該完全相信「以己度」,過分依賴「以己度」,因為,你不是他他不是我,你喜歡的螞蟻不見得喜歡,適合古代的不見得適合今日——所謂的「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很可能變成自大狂、偏執狂的自我中心與刻板印象。

顯然,圍繞在「聖人(與其文化黃金盛世)情意結」的四周,正是無數古代思想工作者自大、偏執的自我中心與刻板印象。

在〈《荀子》筆記2:越簡約的例證越喜歡,越收斂的法則越推崇?〉中有 1 則留言

  1. 原来圣人都是因为太自负所以成了圣人。他们应该感谢“自负”
    凡人却常会以结论来推“因为(或历史)”啊。而且如此的推理又多以(受限于)凡人自身的思想广度和观念
    多谢陈老师今天给我阐述了荀子眼里的“圣人”。:)这文也正好接了我昨天的相关发言哈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