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筆記4:孔孟供著好看,荀子才深明朕心

後人喜引孔子「有教無類」、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斷言儒家的民本思想;問題是孔孟非同一時代,孟軻晚孔丘約180年,荀況晚孔丘約240年。每個人的主張因時代限制及個人稟賦,既難一概而論,這麼相差一兩百年了,更談不上嚴謹的一脈相承。

先不論孔孟的政治主張有沒有那麼清高,單挑荀子,他的思想不折不扣表明著階級論。妙的是,他很坦白為什麼要劃分階級,不是因為家世、學識、種性真有什麼天經地義,而是因為資源。

因資源不足,所以不得不劃分階級。統治者、依附統治者、被統治者,不是鼎足而立的三角,也不是孟子講的那些好聽話,而是君王最高、人臣其次、百姓最低(完全符合幾千年來現實)。

從這角度,對統治階級來說,孔孟是幌子,荀子是裡子。孔孟供著好看,荀子才深明朕心。

〈榮辱篇〉:「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埶(ㄕˋ意即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意即任)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穀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簡譯:當皇帝當世界首富,是人人的夢想,但如果每個人都要當,這地球就不夠用。以前的統治者制定「禮義」(此處先不解釋儒家此一最有名也最犀利的專有名詞)來區分,大家就知道自己的地位輩分和程度,好好待著自己該站的位置,該拿多少不要囉嗦,社會和國家就能上下和樂了。

類似說法在〈王制篇〉:「分均則不偏(疑為遍),埶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埶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

孔子至少滑頭地提醒一個國家要「不患寡而患不均」,荀子直接了當說:要均分就不夠分了,每個人都想齊頭,就不可能合一,更無法利用使喚誰了。

荀子的想法裡沒有合作、沒有雙贏、更不可能有兩千三百年後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思考,因為「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說來說去還是資源問題,大家名分地位若都一樣,喜歡的東西又一樣,「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

當資源(廣義可包含名、利、權、物等)無法滿足所有人,必然會你爭我奪,爭了就亂了,亂了以後,家庭、組織、社會乃至國家就窮了——這裡的窮未必一定指大家沒錢,還暗示著一旦大亂,原本的既得利益者就會落入困窘與逼迫。

荀子說的真是大白話。

在〈《荀子》筆記4:孔孟供著好看,荀子才深明朕心〉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