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學習的最關鍵,及其他

1

這幾天邊讀邊筆記《韓非子》與Kevin Kelly《控制》、重讀《與神對話Ⅲ》,看TIFA《源泉》,二刷師大《山海經傳》,不忘巡大陸電影票房,去B站做二次元功課。明天起,光點台北的「台北文學閱影展」又開始了。

每天接觸信息量大,臉書動態牆能給我的刺激已很有限,多數都還要主動在線上線下訪問、鑽研。

不同世代不同領域內容量如井噴,老的要尋根,新的要思維,要追是沒辦法都追的。我其實沒有資訊焦慮症,也未必渴求同溫取暖。涉獵再多,知道自己要追什麼、為何而追,最重要。

資訊易得,比的就變成抓架構、理脈絡、建路徑;終究,聰明學習的最關鍵,「知止不殆」。

2

要拍醜的,再華麗的大城市也有醜態。但台北(乃至台灣多數城市)不用太刻意拍醜,就有很多地方醜。反而要努力點,才能拍得美。

機車、鐵皮、違建、廣告,是我們熟悉的市容。從飛機上往下看,從機場走高速往四周看,在市區隨便看,的確都有這些。

不必因跟柬埔寨相比而難過,是就是,非就非。不是近年種了比較多櫻花就是東京,自己家鄉是什麼樣自己清楚,除非我們選擇視而不見或久而不聞其臭。

如果我是記者,想問的不是其他陸客,而是問柬埔寨人,台灣,有像嗎?

3

歐陸劇場的對白總是量大質深,近四小時的戲緊盯字幕,脖子僵眼睛痠腰幹硬,更不消說拋出的哲學命題需要消化,散場時見到熟人也無法輕易開口討論。

在劇中「創造者vs.二手貨」的對抗中,理論上我像屬於追求個人的創造者階級,但劇終男主角近於說教的慷慨陳詞,卻明顯過多了。

簡單二分的「個人主義vs.利他主義」,從來是哲學上的謬誤。

但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帶來的《源泉》,仍是值得重視傾聽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