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朋友,就是讀者

我的臉書粉絲專頁自2013.12.12凍結前本有6000多人,自預告2018.8.22個人主頁暫停更新、文章一律轉發粉專後,這幾天新按讚120多,等於現在個人頁「朋友+追蹤」總數16000多人,新轉進粉專按讚的不到百分之一。

裡面當然有幾個可能:一、很多人在五年前已按過讚,是6000人中之一;二、新通知觸及人數少,許多人還不知我要轉進粉專;三、有人看到了,趁機想不再追蹤我的動態,一拍兩散。

個人評估應該是第二、三點比較多,畢竟超過15000人的追蹤,是之前粉專的2.5倍,總有很多是這近五年才新追蹤我的。個人主頁要暫停更新,他們不轉去粉專,不是不知道訊息,當然就是決定放棄。

這,便是我覺得需要來一次給彼此清(選)理(擇)機會的原因。我不想再去區分朋友與追蹤者,決定該同意誰是朋友;不想再去問臉書互加朋友了,是否就是朋友;不想再檢視朋友的回應頻率與方式,承擔對朋友二字的敏感心理波動。

一向很欣賞微博的處理方式,那是一種齊頭平等的「訂閱」行為,無須版主決定甄別對方身分。臉書粉專按讚就可收看,大概類似如此。按讚者,我不會認為都是我的粉(要稱得上粉是需要嚴格條件的,我有自知之明),就是一個想看到我文章或動態的讀者罷了。

往後,不想再要只在數位空間互動的「臉友」。以後就只有朋友或者讀者。朋友(friend),那就得通過現實考驗,彼此真願意在現實中發展關係或一對一往來,不只是按讚留言(或甚至從來連按讚都吝惜)的認識的人(acquaintance);讀者,那就跟前網路時代一樣,可能是我出書的讀者、廣播聽眾或部落格讀者(所謂閱聽人audience)。

身為創作者,謝謝有讀者支持,但畢竟,若沒有機緣變成朋友,我們不會在現實中碰面、談心、遊樂、互助——而我需要這些人。

社會經濟評論家保羅羅伯茲曾說:「唯有當我們退後一步,才會意識到我們在消費市場汲汲營營追求的東西,其實大部分不在消費市場裡。現今許多人極為渴求的,其實是連結——與他人建立深刻、真誠、有意義的關係。」

把消費市場四個字換成社群網站,也是一樣的:「唯有當我們退後一步,才會意識到我們在社群網站汲汲營營追求的東西,其實大部分不在社群網站裡。現今許多人極為渴求的,其實是連結——與他人建立深刻、真誠、有意義的關係。」

所以,跟全世界絕大多數人開粉絲專頁的動機不同,我不為擴大戰場,也不為進攻網紅,甚至不會比個人頁提供更多服務或轉換面孔。

這樣囉嗦的自剖,對絕大多數本來就只是「讀者」的人,一點意義都沒有(他們本來就沒幻想或沒興趣認識現實中的我),但我就是我,只能這麼繼續活著,繼續表述,繼續尋找那少之又少的真實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