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喜歡被工具化、去個性化對待

不知道別的資深主持人怎樣,但我個人不喜歡明明是認識很久的人或已上過好幾次節目的來賓,還一直在訪談進行中只稱我「主持人」。

「就像主持人說的…」「主持人說的沒錯…」「我可能有點和主持人意見不同…」

從善意想也許他認為叫頭銜比較尊重,但如果我對坐在現場的出版社編輯堅持只說「就像編輯說的…」或對作者本人說「作者說的沒錯……」聽起來比較尊重,還是貶抑、疏離,甚至假掰?

還遇到過一位年輕編輯大哥長大哥短地,到最後一句「大哥會對XX書有興趣嗎?」我忍不住糾正她至少該多加一個姓,否則聽起來很像陌生開發的業務員。

平輩、熟人和長輩直接叫我樂融,不熟或某些領域的人叫我陳老師、陳先生,小輩後輩稱陳大哥、樂融哥、樂融老師,我都可接受。至少不是一個「去個性化」的代稱。

感覺只願意叫主持人「主持人」的,是把我們功能化了,彷彿只為了減少自己記憶負擔(這樣遇到胡忠信、陳文茜、蘭萱都可以只叫「主持人」),可是說難聽點,你這麼不想記住我,我又有必要非介紹哪一家的哪一本書不可嗎?

如果你不喜歡被工具化、去個性化對待,也請注意不要這樣對人——尤其是對多少還能幫到你一點忙的人。

本以為人文出版界的從業人員比較貼心細膩溫情,其實犯剛才這類毛病的來賓,偏以出版界最多。電影界、表演藝術界、流行音樂界,從來不會有人在通告過程從頭到尾叫我「主持人」,或者不稱呼姓,只叫「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