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開,但不是對外界名利想不開

和朋友提到,偶滑到數年前某網站專訪一知名占星師的內容,心中起伏:

從2015年至今,她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再只是占星,而是以天體運行解釋世事發展,進而評論時事;她不只是「巫」,更進而成為「醫」,她的時評隱隱有「為社會把脈」之深意。
開始談時事的那天起,她的占星學便小大兼容,從傳統的巫卜算命,上升到哲學心理學的層面,和這個時代的需要,一拍即合。

她在做的,我也在做。主題、範圍、數量、角度、文筆,可能更「把脈」,更「上升」,更「兼容」。

我是在忌妒嗎?是。是起分別心嗎?是。是覺得沒有(夠有份量的)人看到我的成績?是。

就好像蘇軾被佛印「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打醒。但,打了有醒,還不錯。

不是忌妒人家上媒體。連臉書都摒棄在先的人,怎會去(和事實上比我受歡迎的人)計較某篇報導?

真在意的是都來到自選輯的讀者,對我這幾年由玄學搭配「文、史、哲、政、藝」內涵的文字,有(和該記者稱讚該占星師)那樣深的領悟和那麼高的評價?

是還想不開,但不是對外界名利想不開,是對「我在意的人」對「我認真在做的工作」,到底有什麼見解慧根熱情支持反饋,想不開。

佛就不會這樣子,佛度如「爪上塵」的眾生,若苦惱抱怨還有「大地土」的眾生不受教,佛也不是佛。

畢竟還是我執太重,又對緣起無甚解。

這世間,要先感性陪伴別人,人情互相羈絆,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有人氣有人情有人場,然後才有人性層次的簇擁、好評、捧場、尊敬、傳揚——都是人、人、人。

江湖都是人的氣息、人的交易、人的業力。

這時代,更需要先有銷量、點擊、自帶粉絲數、自帶流量、同時在線觀看人數、甚至變現方式,能商業成功才成勵志榜樣——所以以前的「星座專家」會被美譽為「由巫而醫」、「為社會把脈」。

當事人或許沒變,實力與努力都沒變,但勢變了,評價與待遇也就變了。

反過來,不管古往今來,善從眾如羔羊的人群,會因各式成功榜樣,更津津有味汲取被社會品評認定為「有營養」、「有品味」、「有市場」的東西。

但世間不會只有一種流轉。

因為李耳完全不符合以上原則。釋迦牟尼也不符合。

李耳只是拿出讓關令尹喜直面撞擊的東西。

釋迦牟尼也只是在鹿野苑為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第一次宣說了足以震撼生命的東西。

我會繼續做自己現階段能想開之事。小我仍會時不時出來唉唉叫,訴苦討抱。

但確定會有另個不屈的內在,驅動自己好好走向尾聲。

在〈想不開,但不是對外界名利想不開〉中有 12 則留言

  1. 企者不立,自立就是最高級的不屈
    但是立的力場太小,
    就像原子化的個人得不到能量
    就維持最自然的狀態,至少沒有99.8787%成妖的風險

  2. 此生都在求真
    真心,真知,真理,真善美
    所以大师亦凡人,也有求不得苦
    看完最后一个句点,便大可放心了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