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史學家又要當「進步文人」,顧頡剛容易嗎?

有趣,才從書架拿葛兆光《唐詩選注》(聯經版,2020)要讀,隔日卻在網上滑到2015年葛兆光〈歷史學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壓力?〉一文。

文中從《顧頡剛日記》回顧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對「中國是不是一個、中華民族是不是一個民族」態度的各種演變,完全看得出這麼有地位的學者「因時制宜」的兩面倒。

以下直接引用葛兆光部分原文,篇幅較長,有心人耐心點:

第一階段:

1923年,顧頡剛在一封公開信裡提出古史辨的綱領,一共包括四點,即“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和“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正因為如此,才被叢漣珠、戴季陶等人驚呼為“動搖國本”。

這是他奠定學術地位的《古史辨》時期,當然比較遵從自己的研究發現,而無政治顧忌。

第二階段:

在《禹貢》半月刊之後,1936年,顧頡剛與史念海合作編了《中國疆域沿革史》,在第一章《緒論》中顧頡剛就說,“在昔皇古之日,漢族群居中原,異類環伺,先民灑盡心血,耗竭精力,辛勤經營,始得近日之情況(指現代中國)”。

他罕見地用了“皇古”一詞,說“疆域之區劃,皇古之時似已肇其痕跡,自《禹貢》以下,九州、十二州、大九州之說,各盛于一時,皆可代表先民對於疆域制度之理想”。

很顯然,這與20世紀20年代顧頡剛疑古領袖形象已經相當不同,看上去,他好像逐漸放棄了古代中國人種不出於一源、疆域不應是一元的疑古立場,而開始轉向論證一個“中國”和一個“(中華)民族”。

葛文中透露這階段的轉向有夾雜私人愛恨部分。

第三階段:

1938年12月19日顧頡剛在《益世報》創辦“邊疆週刊”,並且為它撰寫“發刊詞”,呼籲人們不要忘記“民族史和邊疆史”,來“抵禦野心國家的侵略”;緊接著,在1939年1月1日,顧頡剛特別在《益世報》的新年一期上發表《“中國本部”一名亟應放棄》一文,他說“中國本部”這個詞,“是日人偽造、曲解歷史來作竊取我國領土的憑證”。

二月份,他又連日撰寫《中華民族是一個》,明確提出“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並且鄭重宣佈,今後不再從中華民族之內,另外分出什麼民族,也就是漢滿蒙回藏苗等等。

姑且叫這做愛國抗日階段。既然都為國族搖旗吶喊了,當然也想注重輿情(老百姓)和政府(高層)對自己倡議的反響:

顧頡剛對自己這一系列表現相當沾沾自喜,他一向很在意別人對他的反應。1939年3月4日,顧頡剛在日記中記載說,有人告訴他,《益世報》上《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有《中央日報》轉載,“聞之甚喜德不孤也”。

22日的日記又記載,有人告訴他,“重慶方面謠傳,政府禁止談國內民族問題,即因予文而發。此真牛頭不對馬嘴,予是欲團結國內各族者,論文中彰明較著如此,造謠者何其不憚煩乎”。

第四階段:

1964年8月13日,他對來華跟他學習古代史的朝鮮學者李址麟有些戒備,為了讓自己免於犯錯,他先走一步,給中華書局寫信,說李的《古朝鮮史》很有問題,“朝鮮史學家以古朝鮮曾居我東北,受自尊心之驅使,作‘收復失地’的企圖,李址麟則係執行此任務之一人。

其目的欲將古代東北各族(肅慎、濊貊、扶餘、沃沮等)悉置於古朝鮮族之下,因認我東北全部盡為朝鮮舊疆。今更在東北作考古發掘,欲以地下遺物證實之。而我政府加以優容,甚至考古亦不派人參加,一切任其所為。予迫於愛國心,既知其事,只得揭發”。

來到中共建政後的新中國,對中共統治手法已有足夠戒心,當了舉報尖兵(抓耙仔),指出一個跟他學習的北韓學者,有透過「洗血統」達成「收復失地」的陰謀,事後還深自慶幸「覺悟」得早,因向上級舉報才幸免牽連。

1964是個什麼樣的年?是《毛澤東詩詞》首次出版,「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面展開,是毛主席說:「要把唱戲的、寫詩的、戲劇家、文學家趕出城,統統轟下鄉...不下去就不開飯」,林彪授意解放軍總政治部編輯出版《毛主席語錄》的一年。

第五階段:

顧頡剛日記1966年1月8日有一則記載,很值得注意,他說:“(趙)樸初作文,有‘自女真族統治中國以來’一語,有青年批判,謂女真族即滿族前身,而滿族為中華民族構成一分子,不當挑撥民族感情。奇哉此語,真欲改造歷史!去年聞有創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的大國’之說,已甚駭詫,今竟演變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大族’,直欲一腳踢翻二十四史,何其勇也?”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資料。顧頡剛雖然在抗戰的時候就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但骨子裡卻仍然相信民族的歷史變遷,並不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

日記裡果然又露了餡,承認為政治服務的史觀是狗屁不通。但顧頡剛顯然忘了自己在十多年前蔣介石當道時自打嘴巴過。人家趙樸初在(比蔣翻雲覆雨厲害百倍的)毛澤東當道時匍匐在地說這種話,有什麼好驚訝?

顧老要知道一場腥風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將在四個月後到來,恐怕連在日記裡都不敢這麼說了。

在〈要當史學家又要當「進步文人」,顧頡剛容易嗎?〉中有 2 則留言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