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躁鬱症或許不是她的錯,但也不該是我們的錯」

《良醫墨非》中,克萊兒母親遭同居男友家暴要逃離公寓。因不想一人待在家療情傷、半強迫要加入幫忙搬家的克萊兒同事摩根,平日出口傷人非常尖銳,此時對克萊兒不想介入去教訓那家暴男,卻頗有微詞。

摩:你怎麼對誰都像個聖人、但就不關心你媽呢?
克:別再叫我聖人了,而且你根本不懂我媽。
摩:我知道有躁鬱症不是她的錯。

編劇讓兩人在這裡停下。但如果是我,會加一句克萊兒說:「但她有躁鬱症也不該是我們的錯。」

感想是:

1.外人的關心常常是囉唆,而且是強加自己旨意到別人家裡。

2.聖人不是克萊兒自封的,一個非聖人拿「聖人」當帽子壓(酸)別人,一點都不厚道。

3.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外人一時的強出頭或慫恿強出頭,未必能解解決痼疾。克萊兒對母女關係的縮手,只是畫下界線,而「界線」是自保、有時也是保護對方。

4.現代人(尤其西方人)太容易拿疾病當擋箭牌,說實話,要說病,佛經說眾生皆病,看你對病的定義如何罷了。尤其精神障礙、情緒失調、人格違常等各種過往不那麼在意的問題,在當代都變成天大一般的事,也被各個細分化。但長期的內在疾患真的不能隨便當成綁架或傷害親友的依據,更不該變成逃脫法律責任的盾牌。

5.克萊兒母親放蕩成性又不負責任,有無躁鬱症我們不確定,但她對自己人生的處置絕對要為自己的身心問題負絕大一部分責任。招引到一個家暴男友可能是倒楣,連續招惹一堆渣男欺負你,絕對是你的磁場(佛教說業力)造成吸引力法則。所以,「有躁鬱症不是她的錯」可能根本是偽命題、一個假科學主義的道貌岸然。

更徹底的說法,「有躁鬱症或許不是她的錯,但也不該是我們的錯」,或者真要說有錯,有吸引力法則,有母女親眷的業力作祟,那麼克萊兒有小部分的錯,而她母親自身有大部分的錯,母女兩人才共同吸引來這一份惡業——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像劇中摩根那樣一面倒偏袒初見面的他人母親,而變相想攻擊自己認識較久的同事克萊兒。

但是,這段劇情後來有神反轉,就不劇透啦。

在〈「有躁鬱症或許不是她的錯,但也不該是我們的錯」〉中有 1 則留言

  1. 越來越多以往被視為自己擺爛、不堅定、不上進、找藉口的現象,今日被精神醫學、心理學界定義為「病」。有時我都不知道,到底我在英國求學最後兩年是真的如醫生所診斷,罹患重度憂鬱症,要諮商還要吃藥,或只是我不夠堅強。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