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留言:
《接》首演在2016年,離昨天寶哥去世日僅是六年前的事。如果他自己知道或者說每個人知道自己將在某年離開這個世界,那當中的這幾年應該能活的更有自我意願感。那演《接》等戲劇時,他應更有自己更特別的感觸。 可惜,大家都沒有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願寶哥在那邊繼續他的戲劇表演。
套句她的話,我本想回:最好的是,每個人隨時都「活得更有自我意願感」。
當然,不容易。
另位朋友說71歲過世太早,我說我60都不一定不會走。世間很難說非要活到哪個年紀。
她說對,但退休年齡65歲,總應該退休後玩個十年、過自己的日子,才算值。
我開玩笑說那我40歲半退休,距離你說的玩個十年已經過了兩倍,是否夠值得可以走了?
對我這種自由工作者,算術不是這樣算的。但她強調以退休年齡計算是「工薪族的心聲」,我也同理。畢竟多數上班族覺得工作幾十年屬於身不由己,退休才是「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多希望大家在領薪水上班之餘,也同時兼顧好(部分)自己想過的生活。因為人不一定活到幾歲,你的身心也不一定等你到幾歲還能、還想做某些事。
你喜歡的朋友、珍惜的親人,也絕不可能停下來等你到幾歲,才和他們玩耍、交流、共度人生。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提到她父親章伯鈞和儲安平一段對話:
「人要碰到那麼三種情況,就困難了。」「那三種?」「一是身體不好,二是名利心重,三是有生活壓迫。遇到這三種情況,恐怕就非出來做事不可。」
除了第二種情況是自己放不掉,一、三都是為了賺錢不得不出來。身體不好而又有生活重擔,更慘。
那時章伯鈞只是擔心儲安平從《光明日報》總編下台後生計有無問題,兩人卻都不會料到,之後毛澤東腥風血雨的反右與文革,何止剝奪你生計與發展,簡直連名譽財產人格親人乃至性命都可能徹底毀滅。
這時候分外知道,在亂世能過上自己大致(而不用百分百)想過的生活,已很不簡單。
说得极是
也许真到了法定退休年纪
可能意味着想做的事情已经做不了了
活在当下,努力让每天都是自己想过的生活
努力讓自己每天都活得更有自我意願感。
照顧好身體,應該;捨卻名利心,本來就不具名利心;生活有壓迫,一直也沒有。
看老師的文章都能升起砥礪的能量,很感恩。
好說好說
我也只是在路上
我覺得上班同及時行樂並不衝突
想過怎樣的生活
內心就有了選擇與方向
即使上班佔據了很大精力
其實已經為之開始做了
只是有時候還意識不到或者程度不到吧
人生無常
這一刻認為是未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說不準不等到那時就已經發生變化
更不要說退休後
那時精力體力都大不如前了
所以還是得珍惜眼前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这年头,都活的累。
今天给我们的下一代命了个共同的名字:新冠一代。
活成自己应该活成的样子,已是生命最大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