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少年「現實」一面

長篇陸劇《人世間》在散文式溫情默默下,時有八點檔糾結劇情安排。

駱世賓派水自流回老家找鄭娟要認孩子楠楠。當年強暴鄭娟生子,雖因良心愧疚在懷孕期間有給很大一筆錢照顧,但要不是周秉昆對鄭娟不離不棄,蒙騙老母謊稱是自己與鄭娟未婚先孕才迎娶過門,鄭娟這孤兒寡母是否有臉面在社會立足苟活都難逆料。

而這一切發生在那個灰濛濛貧窮時代,想像周秉昆的情與義,更難能可貴。尤其他對不是自己骨肉的楠楠視如己出,全家老小對這長孫也疼愛有加。照理講,也照中外小說影視劇情講,鄭娟和周秉昆可以面對這生父的要求坐困愁城,但至少15歲品學兼優的孩子不應該這麼快「倒戈」?

在所謂傳統禮教薰陶的社會,家庭沒有不美滿,憑空冒出來一個陌生人拿著一疊資料說另有人是你生父,要讓你過好日子、要送你出國,孩子應該會本能排斥,而至少情感上一時半刻無法剝離對自己現在的家的依戀,對吧?

作者厲害地描繪了一個15歲少年「現實」一面。

楠楠和從小寄居自己家的表妹玥玥吐露想認生父,跟生父走,玥玥竟也認為沒啥不好,當楠楠流露一絲怕父母不捨的擔心,玥玥竟說你出國念書有好的發展後,也才能更好的報答他們——說真的,青春期童言無忌的直白幾句,我驚呆了。

玥玥的潛意識我可揣測,她從小被爸媽因經濟困難寄養在小舅、舅媽家,外表倨傲內心自卑,雖有受寵,對原生家庭觀念可能比較淡薄,甚至有一種「我還不是不跟爸媽住、你認另一個爸爸可供你出國念書有啥不好」的青春期逆反心態。

但楠楠的反應的確讓人驚訝,原來十五載養育之恩抵不過忽然知道自己有個富爸爸、自己有個光明前程來的重要!這還只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80年代初,品學兼優的青少年已經這麼「識時務」!

而且對於人情義理,想的竟那麼簡單,念國外大學有好的工作,將來更有能力報答他們就算完了——在學校裡學到的對親情的對價關係,就是如此?

整個《人世間》周志剛、周秉昆兩代建立、延續的傳統親情倫理觀,在楠楠、玥玥這一代,輕巧地就「典範轉移」啦。

還沒看下去,光以水自流這傳話人第一次接觸(還不是真見到生父駱自賓),就造成楠楠心理破口,認為回歸駱家、離開周家也無妨,人心變換真一葉知秋矣。

對生父好奇是多數人乍聽自己身世之謎的正常反應,但楠楠既不是見到生父後血濃於水的莫名親切感,也非破冰後經過一段相處後的理解、感動,僅僅是第一時間聽到掮客說可出國念書、接掌事業、過好日子,就一顆心奔過去,我還真為鄭娟、秉昆與爺爺奶奶不值。

不到駱世賓主張驗父子身分或者打官司搶兒子,兒子已經心向自己,駱世賓知道了應該覺得「這孩子果然像我」而大感欣慰吧?楠楠血液裡真流著駱世賓的狼性?

也許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長期的與世隔絕才剛打開一點窗,出國(尤其應該是去美國)真的非常非常具有吸引力。但一個國中生如此「務實」,還是令我驚訝。

也許一切正如水自流跟駱世賓回報進度時說過,周秉昆、鄭娟那邊說不通,但楠楠這孩子聰明、優秀、上進,所以他是有機會可被活動的。

上進的人容易寡情,上進的人也特別認得出什麼是好的餌,水自流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劇中,駱世賓聽到這句話,笑了。他自己也是個識時務為英雄的人才能在亂世離鄉去深圳打拼出頭,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撈到第一桶金的民間企業家,表面上混得比所有人都好。

也許作者想描繪的,正是馬克思所謂的下層建築(經濟面)很容易反過來顛覆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吧?也許中國大陸社會世風轉變,不是等21世紀初京奧申辦成功後「大國崛起」意識抬頭,也不是等90年代初全民下海的「瀟灑走一回」風行,而是在四十年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已蓄勢待發。

不過一個認祖歸宗的八點檔橋段,引發我許多聯想。繼續看下去。

在〈15歲少年「現實」一面〉中有 3 則留言

  1. 精致的利己主义
    在那个时候已经初见苗头了?
    又或是为了戏剧张力与铺垫
    很写实的把这个少年内心自私的一面体现出来

  2. 记得我小学六年级时,最好的同学某天看似不经意,实为特意地问我:你觉得父母离婚好吗?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好啊。她又问:为何?(好)我答:“这样你就可以有几个家可以回,可以换着住了呀。今天住爸家,明天住妈家,好开心的喔”。她闻后回应:“你说的也对。”不久后,她爸妈离婚了,再后来她爸再婚了。

    坦白讲,当时我真觉得父母离婚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从小就特别羡慕别人常可以住亲戚家,蛮有新鲜感。而我们家在成都无亲戚,所以。。。。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