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在美劇《瘋狂前女友》和《白蓮花大飯店》看到角色出現「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或稱B型人格障礙)一詞,趕快查了下資料。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包含以下九種,只要符合其中五項或以上,就有可能罹患邊緣型人格障礙:
- 不論是真的有可能發生,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患者會極力避免被親人好友拋棄。
- 與人相處的應對方式不穩定、情緒反覆無常,並會表現出操控他人的意圖。
- 扭曲且不穩定的自我意象(Self-image),進而影響到心情、價值觀、意見、目標和關係維繫。
- 行為浮躁,甚至可能衝動行事不顧後果,例如過度消費、危險駕駛、濫用藥物、濫交等。
- 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包含企圖自殺,或是以自殺威脅他人。沮喪、易怒、焦慮等情緒會持續幾小時,但很少會持續到幾天以上。
- 長時間感到空虛或無聊。
- 不適當、過於激動,或是無法控制的發怒,通常也帶有羞愧和罪惡感。
- 產生解離感(Dissociative feelings),或是壓力相關的偏執意念。
好吧。很嚇人。但更嚇人的是現在的各種分類與標籤。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則把邊緣型人格障礙,稱為情緒不穩定人格(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 EUPD),且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衝動型:衝動型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易失控、經常與人衝突等行為,尤其當衝動行為受阻或受批評時。
- 邊緣型:邊緣型對於自我形象和目標會感到不確定,並長期感到空虛,容易陷入強烈及情緒不穩定的關係中。
說真的,就算換不同名詞、貼不同標籤,難道不是大同小異?難道某人聽說自己EUPD就會比聽到自己是BPD來得開心(或者,反之)?
普通老百姓只會說:他/她怪怪的、神經病、神經有毛病、情緒起伏很大、精神有問題、很自我、活在自己世界、想幹嘛就幹嘛…諸如此類既不專業也不符合所謂「政治正確」的白話。
但白話大家都聽得懂,某程度也並非無法想像,或者,同理。
現代人很多地方被「專業」綑綁,現在說一個人「精神分裂」變成罵人,要改稱「思覺失調」,但說的不就是同一件事?「精神分裂」這個中文真的有比較汙名化?
僅僅說法不同,對你產生的情感、情緒、反應,難道不一樣?如果對某事害怕、厭惡、排斥,換做另一個名詞,人就會比較開心?
如果這樣,開悟也太容易了。換些詞彙,腦神經就可以被順利欺騙到「涅槃」?
莎士比亞說:”What’s in a name?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名稱有什麼關係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更簡潔的是「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寥寥六字有超強解毒清熱的藥效。
佛家說所知障(理障),有同樣根源。
可惜一窩蜂受西方學術霸權薰(荼)陶(毒)的意識,已積重難返。
很多玩名詞學術霸權的人,樂此不疲。
積重難返,眼不見為淨……XD
你的行業很難吧,哈哈哈
BPD通常好發於女性,而且我看過是非常漂亮的女性,但情緒轉變快速,特點是1.非常害怕被拋棄。2.隨時在說謊,即使這樣的謊話毫無意義,不能給她錢或是任何好處。
我現在很會辨識這種人,一旦遇到立即封鎖對方。
精神分裂的人並不會任意說謊,即使她活在幻覺跟現實的分界裡也不會去刻意害人,但BPD會。安柏赫德據說就有這種病。
多謝補充
這種人其實並不是非常常見,我一生中大概只遇過兩個女的有這種情況。當然,有人會說只要是人都會說謊,而且說謊陷害別人也不少見。但我觀察到有BPD的人非常希望被眾多人喜歡,但同時非常沒安全感,一旦覺得被傷害馬上要報復,報復伎倆既不高明,說謊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拆穿,好像完全是情緒性一時衝動的報復,並不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結果。
照理說長得漂亮的人本來就容易被人喜歡,應該更容易比別人感覺到善意與喜歡,可是BPD不同,她們似乎有種奇怪的疑心病跟妄想,一般人其實剛開始不會特別留意,因為她們漂亮的外表容易讓人忘記她們說的小謊,或是以為是自己弄錯了。
總之是非常有毒的人,我懷疑精神科醫生恐怕也很難治癒這種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