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效應」:不販賣青春的校園寫實片

儘管導演王維明說「寒蟬效應」一開始並不是從任何類型片去著手寫作,但這個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校園性侵案,成品仍染上推理和法庭類型,並難得的給予幾位成熟女星很不一樣的演技空間。

不同於日韓片有很多成年人題材,台片若是文藝片,近年幾乎都是青春人物當道(充滿偶像劇小腳放大的嫌疑)。更常直接設定一生一旦、一生雙旦、雙生一旦或雙生雙旦組合,然後其他一律寫成沒靈魂的配角。

這種編劇公式,很符合商業考量,卻很難面對稍微複雜一點(卻遠為真實)的人際關係。遠的不提,陸片「中國合夥人」(台港另取作「海闊天空」)講三個男生創業甘苦,「小時代」講四個女生戀愛風暴,從主角人數上就稍微拉開劇情施展的可能性;更不用說美國片「八月心風暴」,處理三代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的眾多瓜葛,法國片「鱷魚的黃眼睛」也有三代問題,重心也非聚焦女主角一人事業與婚姻問題。

「寒蟬效應」在今時出現的意義,我以為不在導演風格或團隊技法,反倒在替台灣文藝片找題材,替中生代演員找出路。當「不能沒有你」、「白米炸彈客」被視為社會寫實題材,「行動代號-孫中山」、「共犯」、「九降風」帶點階級和校園議題,「女朋友男朋友」打了一點點學運的擦邊球,「寒蟬效應」勇敢地以新聞之眼正面代入劇情片(包括都更、環保等議題),卻不想被劃為小眾藝術片而企圖尋求台版「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心靈勇氣」(Promised Land)等製作的主流可能。

然而,本片面對的挑戰不可謂不艱鉅。一來是台片觀眾的口味已被摧殘得相當厲害,不看的人不看,要看的又往往習於某種熱鬧公式,以致稍微成熟、理性一點的題材往往面臨與觀眾對話極端困難的窘境。

二來就是我們的編劇、我們的演員,同樣欠缺足夠好的環境、養分與磨練,對於「非公式化的商業電影」至感陌生。所以,「寒蟬效應」中後段進入法庭與辦案比較精彩踏實,前面的校園鋪陳,不容易快速建立起觀眾對主角們的認同,反倒被某些文藝腔的台詞(主要是給戴立忍飾演的教授)弄得尷尬。

本片雖然慢慢讓觀眾發現,不是僅以郭采潔和戴立忍的虐戀為主,但在多主角個性與事件的推進上,與國外類似的成功作品相較下,仍有不小的差異。比如一開始我們有點期待王老師(周幼婷飾演)和方律師(徐若瑄飾演)的糾結,中段起方律師和林律師(賈靜雯飾演)的對決,又把王老師晾到一邊。更特別的是,原住民男同學(黃遠飾演)明顯是配角,但他渾然天成的表現卻硬生生把陰沉教授的戲給吞了不少。這些未必都是演出的問題,而跟編劇和剪接更有關。

無論如何,對初次拍劇情長片的王維明導演,有興趣關心這樣的主題,並且取得目前的成績,很值得鼓勵。但放到台灣市場,投資七千萬的「寒蟬效應」這般似濃還淡、亦輕亦重的作品,要殺出一條血路,並不容易。

在〈「寒蟬效應」:不販賣青春的校園寫實片〉中有 0 則留言

  1. 電影還是有自己的突破的
    但影評也帶我們理性的認清差距
    「要殺出一條血路,並不容易」
    好中肯的鼓勵

  2. 感觉本片属于法庭系片。似法庭上的辨护、交锋是亮点。
    不知风格是否会和大陆的那部《全民目击》类似。希望本片好于《全民》(因为“全民”一片太过于依靠双方庭上的交锋,剧情本身并不算太出彩)。
    期待早日看到此片。

  3. 这部电影的台湾版片名是否太书面专业话;自觉可能会“吓倒“不少本欲看片的观众。
    感觉大陆版的片名要贴近普通观众群些。

  4. 说实话,“寒蝉效应“一词我也是刚“百度“,才知其意的。呵呵!
    大陆版片名《不能说的夏天》,但据说会是删减版。
    ps,自然醒后的此刻又来此逛一圈,顺便还学到了一个新词语。:)

  5. 今早我要影響力節目介紹了此片
    感覺台灣這個片名
    在好奇中也瞭解了這個詞義
    內地明天也要上映了,週末有機會看看

  6. 幾位女星演繹都算突破與成功
    原住民男孩是本劇的亮點
    第一次看戴立忍的戲
    感覺扮演課堂上的教授形象頗具魅力
    也許是剪輯的太多還是編劇甚麼原因
    我看起來有點費勁與費解
    女兒說《寒蟬效應》會比較吸引她
    改《不能說的夏天》有點小看大陸人的欣賞水準
    我想說,還是普通觀眾多些吧
    就像片尾「謹以此片獻給為弱勢女性抗爭的鬥士」
    有人竟然笑了,這是對牛彈琴嗎?!
    我仍然慶幸帶著女兒看來此片,個中滋味自己領悟吧
    對了她說白白最後給男生打電話後的那段劇情她猜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