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吉桑鄰好」(St. Vincent de Van Nuys)有「好萊塢式社會學」的通俗辯證,一群魯蛇彼此傾軋,然後逐步了解,最後相互取暖。財務與婚姻常是這群小人物人生困局的最先爆點,但每每卻會在溫情中被淡忘。
堅毅超齡的小男孩與面惡心善的老男人,是倫理劇熟悉又完美的搭檔,既能在對方身上看見彼此的孤單,也得學習如何面對社會的霸凌。片尾男孩試圖打破對聖人刻板印象的義舉固令人鼻酸,但憤世老頭被「封聖」後,要如何老實工作還債與養育新老婆與女兒,則向來又是好萊塢無須交代的了。
「攤開近年評審名單,不少人是已經連續當數年評審的老面孔,其中年過半百的『長者』占了相當比例,雖然資歷夠,但不見得了解新世代的想法,或許日後評審團可以徵召一些年輕的音樂人。」
老面孔+半百+長者,這不是剛好在說我嗎?哈哈,放心。明年不會看到我(而且絕對與帽帽這篇無關)。
記得某位一直不願意擔任各種音樂獎評審的名家,多年前在某頒獎典禮跟我說過:「你們繼續忙著抬轎子,我們繼續坐轎子。」雖是實情,但仔細咀嚼其實刺耳。新世代忙參賽,中生代忙賺錢,這些年我看到某些音樂界、媒體界前輩,願擔任這個錢少事多又得保密還常被虧的公共事務體力活兒,政府與業界感謝都還來不及。
甚麼都廉價地消費「世代交替」,以後超過五十歲也不得當記者好了。(菸)
和某資深廣播電視主持人聊到,如果不做「銀河面對面」的話,就會停下不再聽新歌新人了。他說他也是,現在除工作需要,在家常常聽的是以前的音樂;我說除工作需要,連舊歌都不大主動聽。聽覺的減法人生,顯然跑在視覺之前。
驚訝發現某台片北市票房累積不到500萬,就算中南部比例超高,應該加總也僅一千多萬。花了幾千萬拍,收回幾百萬,而且又無太多海外收益可能,想想這一行真的很可怕。
報載最新片酬:劉德華2000萬,張家輝2000萬,周潤發3600萬,梁朝偉4500萬,甄子丹5000萬(嗯,人民幣)。
刚好今天微博看到这条
「刚看完了金曲奖26,又看到了我心目中的大神陈乐融,
反正他几乎每年不是评审总召就是第一个被总召召集的人」
我想这就是人们心目中
您对于流行歌曲对于金曲奖对于很多领域
资深又核心的存在吧
“甚麼都廉價地消費「世代交替」”,当下的社会好以莫名之“理”强行推新。
我向来喜欢听老歌。平时在这里的荐歌里,我习惯以看顺眼的歌名选来一听。:)
这些影星片酬这么高??难怪明星梦是一代接一代的让凡人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