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民生必需品」

廣藝基金會行銷總監楊佩芬感嘆:

“每次到大學上課或講座

我第一個會問的問題就是

請問最近半年內有進過任何劇場或音樂廳的

請舉手...大概僅1/10就偷笑

(相關科系才有這種結果

非相關科系此時就已零星兩三個了)

那三個月內的呢?

這時更是放下一半

一個月內呢?

就全軍覆沒了”

其實不用真去買票(或有時持招待券進場)

光問問有無聽過哪些演出訊息、甚至知不知道某些藝術工作者大名

答案可能就更驚悚了

我最近在交大、在兩廳院演講

不懈指出的一點:

光資訊都無法穿透了,何況激發興致?

連興致都沒有,何況開始嘗試?

連試都不試,何況穩定支持?

弔詭的是:

資訊不足,難以激發興趣

但網絡時代的傳播特質,又主要依賴個體主動搜尋相關資訊

這樣雞生蛋、蛋生雞的兩難,將持續存在

誰要書、音樂、美術、雕塑、照片、影片、舞蹈、戲劇...

都不是「民生必需品」

你要在家當獨一無二、不求問達、不問毀譽的創作者、表演者

那是你的天命與權力

但要讓世界上任何一個他者(不要說三百、三千、三萬人)

採買你創作、表演的「非民生必需品」

從來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連免費的文章都不一定有人讀、免費的演出與展覽都不一定有人看

不是嗎?

身為任何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最好想開點

身為任何領域的「藝術行銷者」,最好想深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活下去的方式

也都有自認有益精神愉悅的消費詮釋

這與你我所處行業信仰的「大論述」

可能越來越沒啥關係

在〈不是「民生必需品」〉中有 3 則留言

  1. 尽管申城演藝市场总体不错(毕竟人口众多),但其实如我这般对各类文化戏劇(戏曲)表演以及看體育赛事均兴致浓浓的人,我所识之人中再找不出第二人。(大实话哈)
    所以觉得台湾演藝市场不好也实属正常!究其因正如你文中所述!所以感覺,在狭隘的精神层面上的上层
    消费在向来活的很現实的國人面前,是一直落后于物质层面的消费的。犹其在众多大陆民众把“买买买”作为外出旅游的首要目的的当下,我们还能指望多少人会掏钱“看看看”呢!

  2. 知道吗,在这边的观劇群中有些老年观众之所以会偶尔买票看演出,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想看表演,仅仅是为了看劇场的华丽建筑及内部漂亮的装潢。
    所以,本市几大演出场所,如上海大劇院、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每月还会设定一两次面向市民的劇场免费参观活动。(需提前报名预约)

  3. 让艺术创作者想开点,又可借你的那句名言了哈:不管有没有知音,我在创作我自己
    让艺术行销者想深点,能用哪句話呢:买票附送一套房?这下售票网一定崩盘!xdddd!这玩笑可樂吗?想来劇场行销者可能想大哭:票不用卖了,直接送房子好了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