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肉潮來襲,超過35歲都算「老」藝人?

因為余天節目收掉,記者跑去問張菲。

菲哥說:「台灣做節目本來就不是很簡單,我們這些老藝人、老綜藝、老主持、老歌手要多加保存,大家都知道,台灣少子化進入老年社會,我們不可以把這部分都丟光,台灣還是有百分之四、五十的人,不會用手機上網。」

他的話點出兩個討論。

「老」要保存要照顧,「新」要出頭要機會。「開放式戰場」無所謂,大家同場可各自廝殺。但若放在「零和戰場」上(比如老媒體單一時段),該用老還是新?

另據「2017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推估全國12歲以上上網人數達1,760萬人;而全國上網人數經推估已達1,879萬,整體上網率達80.0%。就算保守一點,但台灣再怎麼算不至於「有百分之四、五十的人,不會用手機上網」。

只是上網簡單用line與親友聯繫是一回事,充分利用手機收視娛樂節目或打遊戲又是另一件事。

張菲、余天等個人想服務某些傳統(或在這種討論情境中可稱「科技低端」)人口,延續老品牌老藝人老風格的市場週期是一回事。

但資本與技術是否會正視不同族群的不同需求,又是另一件事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以台灣社會的老化、傳統媒體的顢頇,老品牌老藝人老風格繼續在老齡社會留有一席之地,根本不是問題。如文夏、素珠、余天、張小燕、胡德夫、張菲、白冰冰、蔡振南、費玉清等六十多歲到九十歲巨星,仍有不少活躍於藝壇;豬哥亮如身體健康,不還是賀歲片保證?

真正的衝突點,會是在僅存的老戰場上,前輩藝人互相捉對廝殺、爭取資源的問題。

再過十年,就算新人輩出,我們仍會看到許多熟悉的主持人、歌手、演員、模特、通告藝人充斥在媒體或舞台上,而且那時候定義的「老」,將悄悄過渡到年紀約當五、六年級字頭的藝人,而非現在三、四年級字頭的藝人。

沒錯,當屏幕上全世界都有鮮肉潮來襲,超過三十五歲,在許多高中生大學生眼中,都算「老」藝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