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搖滾樂殺人事件》的用心,及其他

1

看得出《搖滾樂殺人事件》的用心,布局與視角也試著複雜,但眾人的死亡與影片念茲在茲的搖滾精神沒有太大關連。

是否要處理成這種商業類型片是個決定,但我私以為本片最在意還原的那種獨立樂界氛圍,值得另一種敘事。宋柏緯頗讓我驚豔。

2

五年前發現臉書開始緊迫盯人要粉專花錢推廣,否則就狠砍發文觸及。我不堪其擾離開,轉個人實名帳戶開追蹤。

五年後因某些原因回歸,臉書行銷緊迫盯人更甚,但我已練就笑著看著,不生其擾。

觸及(被迫)那麼少,如非有生意需求的商家和網紅,個人應有的覺醒是:何苦緊盯粉絲(或追蹤)總量成長?總量有如GDP,是企業拿去做業績和股價的材料,微型用戶是該重視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真實發展指標)勝過GDP的時候了。

觸及少,有興趣主動造訪或預設為「搶先看」的讀者仍會看到;久沒看也沒想起的人,或許代表他們並不需要這些內容動態。

讓物為我所用,而非為物所役,就是「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的佛系打法——我寫故我在。

3

畢雷諾斯說他最後悔的是拍了當年讓《柯夢波丹》銷售150萬本的拉頁裸照,這尺度現在看來沒什麼,算是很健康陽光,但在1972年應該很驚天動地。

傳來他過世新聞,才懷疑起我好像沒有真看過這位老牌巨星任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