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非個人」也能算命?

命理研究對我來說沒有禁區,沒有面子,只有觀察、實驗、對照、撿擇。

比如算一齣戲的生辰、一個公司的生辰,有人會說難道同一個時間上檔的電視劇,成敗就會一樣嗎?同一晚首演的舞台劇,票房就會一樣嗎?同一個時間拿到公司註冊證明的,發展就會一樣嗎?

從命盤角度,答案的確「是」,同一年月日時地輸進電腦程式,跑出來的星座紫微八字確實一樣。但是,我們說過很多次了,命盤是一張符號化的「能量地圖」,顯示能量之所在,不同能量彼此的關係,僅此而已。

接下去這個主體(不管法律上是自然人或法人),在此能量基礎上,有何運用、持守、發揮,趨避,還是充滿細節與變數。很多細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同變項也會讓所謂的能量,產生不同具形與尺度。

比如,同一晚在台北市演出的表演,一個在小巨蛋流行歌手演唱會,一個在城市舞台的舞台劇,兩地相聚不到一公里,但最大上座數和營業額差異甚大。它們也許擁有一模一樣的命盤,命盤都顯示名利雙收,但因通路的體量差異、行業區段差異,注定他們的名與利是不同規格、不同等級了。

同樣地,同日成立的公司,理論上有相同的能量地圖,但規格等級卻可能天差地別。細部說來,影響公司發展還得看負責人命盤、甚至執行長(總經理)命盤,公司盤和高階主管盤若能並看,預言準確度可更精準;單看公司盤或個人盤,較美中不足。

從這角度說,公司盤或作品盤沒有主要負責人或操盤手個人生辰資料,如能在冥冥中「算」準了,會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命理學(如果準確),就好像一個雲端資料庫,本已涵括了眾多發展路徑的資訊。一個公司為何能成立,為何能在是日成立,一個演出為何能走到今天,能公開面世,都是靠了主要參與者的微小命運集合而成——也許,公司或作品的命盤代表某種「母體」概念。

只要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日時地,我還是會繼續挑選某些「非個人盤」來實驗——包括節目、企業、組織、乃至國家。

(早為蘋果日報名采版專欄預寫,現於自選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