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府中15選片。2015年中國大陸的紀錄片,現在看到。
很長,很沉重,很難得。結構上有些不妥,中文片名易引人質疑:為何叫對看,卻讓北京國際寄宿學校的女生戲份遠不如湖南苗族窮鄉的男生?
拍了五年,資料很多,難以割捨情況下,導演葉雲若決志把它拆成兩部片,各自紀錄湖南與北京,成為「留守兒童三部曲 」之一、二,應該更有分量。
但畢竟所有人的聚焦還是林森這一家。那接近原生態的中國偏鄉少數民族的苦況,讓外人驚訝:怎麼完全感覺不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優越性?甚至,除了有個別善心人的資助外,看不到社會公部門的力量介入?
孩子失學,不是國民基礎教育政策要抓的重中之重嗎?怎麼感覺不到林森兄弟弎,有任何必須上學的義務(或權利)?
甚至片尾弟弟哭喊著要如廢人一般的爸爸起床做飯,爸爸卻可以置之不顧,那餓壞了的幼童哭鬧,伴著黎明雞啼,讓人痛心,更有一絲恐怖。
在民主國家絕對已構成「虐童 」標準的處境,窮山僻壤裡卻沒有一絲社會安全網,可以救援?
那父親,導演雖未明說,但應該已是因老婆先離家後離婚得了重度抑鬱症,所以才一蹶不振到可以不顧三個兒子。也是可憐,但也可惡。
或者,可惡,但也可憐。
我們在此看到個性與命運的牽纏,惡業現前時你已無任何正能量迎戰。
觀眾一定關心主角林森在父喪後怎麼了?看到資料說導演資助他去學汽車修保,正稍微放下心;又看到豆瓣有人說他從打工的東莞回老家探女友時,機車與卡車相撞過世——應了他曾對自己的詛咒——若真如此,人生又比戲更戲劇。
2015的片子,短短幾年間又有如許變故。
女兒暑假還去人社局做見習生
體驗一次「精准扶貧」工作
有些家庭是真的貧困,有的家庭純粹是因為懶
只去一次還是一段時間?
只去了一次,半天時間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三個成長期的男娃
一個生無可戀的爹
日子苦還被同學欺凌、老師厭棄
這日子過的真是生不如死
這樣的對看,真實又殘忍
同樣都來自農村
父母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
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巨大
完全贊同留守兒童三部曲
你們附近城市也有這些故事吧?
應該是有的,距離一百來公里有個國家級貧困縣
聽到兩個案例:
1、上有八十多歲的老母
五十多歲的兒子要替母親申請五保戶補貼
並要求這補貼發給他,隔三差五去找政府
簡直是無賴
2、公辦退休教師,按說退休工資4000+很優了
但是有兩個精神失常(教育問題)的女兒
先後被夫家退婚,其中一個還帶著女兒
一個人撫養三人,兩個還是病人需長期治療
扶貧的政策是報銷百分之九十的醫療費用
這家人是真的困難
好在小孫女成績全校排名前五,希望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