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巴黎 》影評

《出走巴黎 》Synonymes):

只讀本事會覺得很有巧思,也很人道主義。但實際當劇情片看時,整個設定有點做作,而且三個主角間的關係異常空洞。

包括,從一開始觀眾就難以感覺,救起這外籍年輕男主角的男女是情侶,矮個子作家男怎麼看都好像是對高大帥哥隱忍慾望的同性戀者,而冷豔音樂家則個性非常朦朧。

三人從沒有出現真的情感關係的競逐,後來男孩與音樂家的假結婚,也就激不起任何火花。簡單說,外籍男孩被(悲劇)英雄化,而這對法國文青情侶則被物化。

所有鏡頭重心都放在這個木無表情的以色列前士兵身上。但對我來說,他過往的悲劇很難撐起後來做出的種種道德抉擇與攻防(包括大使館與音樂會兩次鬧場)。

他選擇法國做他美麗新國家,但他對新故鄉的擁抱,高調又偏執。

如作為對歐洲國家的諷刺,本片當然是成立的;但「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一心想檢討「歐陸國家對移民不夠友善 」的巨大反省情意結。

我不喜歡這麼明顯強化負疚感的移民片。

要說不友善,臺灣對移民也很多不友善(對合法移民都如此了) ;要說失語(本片另個重點),在同一個國家不同種族或方言間,不也大量存在?

至於片商宣揚的裸露,男星下體尺寸是很可觀,但硬要說他「年輕版湯姆哈迪」甚至媲美馬龍白蘭度(!),我是沒法認同的。

如果不喜歡這片就是不夠文青,那麼我願承認,我不是這種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