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深中東新聞記者David Ignatius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談以哈戰爭一週年的前景:
- 哈馬斯挑釁以色列一定招致大敗
- 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都因為這場戰爭而變得更強硬
- 更多國家表明支持「兩國方案」,但只是口頭上,甚至巴人立國機會下降
- 沙以建交機會大降
至於伊朗,從來沒想過犧牲自己國家的籌碼(軍事、外交、經濟等各方面)來協助巴人立國,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今年年中接受到溫和派的 Masoud Pezeshkian 出任總統,代表伊朗現時的外交政策是希望跟美國講和,再加上現在伊朗面對以色列襲擊的威脅,有武器都用來阻嚇以色列不要攻擊伊朗,哪會用來協助巴勒斯坦人?
他對伊朗的判斷,跟我以命理推算伊朗國運竟然相符:
- 2024剛好換運。新的十年不強,2024-2033這十年都不會像外界以為的那麼霸、那麼恐怖
- 換運頭一年2024甲辰年,伊朗還真沒法當大哥
David Ignatius的結論或許令人沮喪,因為不會有什麼結構性改變:
- 哈馬斯的恐襲觸發中東過去一年大量暴力衝突,只令區內形勢重回熟悉的均衡點
- 各方已在想下一場戰爭怎樣打。他說,在中東,「記憶是上癮的藥物、是一種毒藥」
中東誰也滅不了誰,只讓大量暴力不定時噴發(如火山紓解地心壓力),並累積下次相罵相殺的仇恨值。
遍地烽火
黎民苦
[可拋式人民]
覺得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