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影史票房冠軍,來台灣創下近年韓片較好紀錄,「王的男人」有受歡迎的理由。媒體只喜歡塑造明星與八卦話題,又有「斷背山」效應在先,所以光追著反串的男主角李準基跑,也主打本片同性曖昧。
其實,我看本片的同性戀風味甚淡,反倒政治內鬥意味甚濃,是標準的宮廷劇。
跑江湖的兩個藝人,負責反串的孔吉和雄赳赳氣昂昂的張生有了情愫,到京城掙地盤想出政治諷刺劇(如我們的「全民大悶鍋」)一炮而紅,娛樂庶民後卻得罪朝廷,被迫進宮獻藝由燕山君裁決生死,結果出乎意料得到寵幸,長期留宮表演,不知不覺反成燕山君和內宮總管合謀利用的政治打手,一舉肅清了眾多歷史政壇恩怨。
這樣虛實相生的政治壓力下,小小的愛情哪有存身空間?本來在宮外,兩人之間就好像兄弟一般,沒有親熱舉動,只有雄性那方的力挺保護、雌性那方的沈默依賴。你可以說他們當然是同志,可是,也可以只看成那是強者助弱者的一種強烈移情。
進宮後面對目不暇給的處境,編導更少鋪陳兩人之間的感情,好像就是擺在那裡,你卻會知道,總有阻礙會發生來拆散兩人。換成是一對異性戀夫妻,被皇上看上召進宮,太太很漂亮,你閉上眼睛也想得出皇上會設法除去老公強奪人妻。
可是,「王的男人」妙的是並沒有讓這三角關係變得這麼直接淺白,燕山君愛的根本是美女妃嬪,他沒有要發生同性戀,片中直到最後似有發生一點「超友誼」的段落,也很像是出於好奇(你這麼柔媚,到底衣服下是什麼啊?)或一點狎玩(高高在上無人敢拒絕的王,可以嚐嚐不同的肉體經驗?),而和本質同性戀沒多大關係。
如果只是一種暴力強姦,本片根本不算什麼三個男人之間的三角關係愛情戲,異性戀電影中多的是這種危險場面。但,為何有一絲牽動觀眾的感人情懷,始終陰魂不散?而且,不只是張生一往直前的執著動人,是連王的心理都讓觀眾同情?
重點在編導沒有讓王變成單純的壞蛋,而是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傻蛋,他和孔吉一開始私下做的事不是卿卿我我,而是玩遊戲。威嚴的王竟有瘋癲的童心,於是,張生的吃醋變得失去著力點,孔吉也變得矛盾–我只是陪王上玩遊戲啊,又不是真的去當雞,你為何生我的氣?
兩個人對第三者的觀點出現歧異,一個多了些同情,一個還是氣唬唬知道接下來沒那麼單純。這構成真正的悲劇張力。
本片藉「戲中戲」串起人生中地位、愛情的殺戮爭奪,在炫麗奪目的雜耍表演後,讓觀眾提心吊膽:誰會是最後的贏家?這是本片的藝術成就。溫暖通俗,但不避痛切的殘酷。是內涵與技術都令華人汗顏的佳作,我更看好有機會改編成為舞台上真人演出、進軍國際的音樂劇(如充滿舞蹈、特技、體操的法式音樂劇)。
片名「王的男人」很容易對號入座就是王寵幸的男人孔吉,其實,君權體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分宮裡宮外,每個人都是王的男人。但,在這樣的威權下,個體生命還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想負責的方式–至少,可以死。
於是,片中歷任三朝的內宮總管,最後自殺。而孔吉與張生,選擇停格在他們最美好的高空繩索上。
若能從這角度看,也許,我們觀影後同情或自惕的格局,可以更大些。
(2006.6)
其實「王的男人」本來就是改編自韓國一部名叫「爾」的話劇, 不過原來的情節是描寫孔吉受燕山君寵愛之後, 被權力沖昏頭腦失去自我的故事, 同性戀的意識亦因為搬上大銀幕而淡化了, 沒有原作那般明顯。
哈,沒想到樂融老師也喜歡這部電影。很贊同老師說的,這不是描寫同性戀的電影,至少重點不在這裏。其實孔吉和王之間更多的是心靈個性上的互補和互助吧。有人說,每個人心裏都住著兩個人:男人和女人。王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一直都是氣勢淩人甚至暴虐的人,別人都沒有看過他孩子氣的一面,只有孔吉看過。孔吉從小就命苦柔弱,一直被師兄保護著。當他看到王的孩子氣和脆弱的時候,激起了他個性中剛強的一面,激起了他的保護欲。所以他們兩個都在各自的身上找到了一部分自己(只有孔吉會和王很開心的玩玩偶,只有王讓孔吉有保護別人的欲望),同時也激發出了內心深處的另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