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男主角蓋爾賈西亞貝納而去看這片。果然他戲份吃重,從頭到尾被眾星拱月。但是,我並沒有被迷住。
劇情堪稱大膽詭異,在平凡平淡的散文筆觸中,快速推移一個退伍青年的復仇遭遇。你像被安排著走鋼索,看到的景物很真實,卻因腳下那根繩索而不安地動盪。
簡單說:這部文藝片表面淡雅,卻是部從骨子裡黑出來的電影。劇中人沒有外顯的絕望或嘶吼演出,任由編導內斂、留白如「斷背山」的美學,舉重若輕處理這則亂倫加殺人的故事,相當考驗觀眾的情感經驗。
於是,你可能會覺得悶,也可能會驚詫。更可能又驚又悶。
這部片選擇久違的演員威廉赫特,飾演一個牧師。他有個看似幸福的家庭,女兒恬靜寡言,兒子虔誠到會繼承他的神職路線。
男主角是他所不知的婚外情私生子,父子從未謀面,在男主角刻意尋父下重逢,卻釀出往後一連串悲劇。
是男主角的處心積慮,還是誤打誤撞?是情非得已,還是天使面孔下冷酷到殺人不見血?男主角真的連續殺了人,但是,他也在流淚,他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本片並沒有交代,留下很大空間。
據說本片在挑戰:你願意寬恕到什麼程度?你願意多付出?宗教文獻裡有很多感人到嚇人的事蹟。但拉到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脆弱得不堪一擊。
看多電視或電影上齜牙咧嘴的「壞人」,本片刻意不讓男主角有任何「使壞」的表情出現。在這一點上,我想起「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如果硬要比較,「天才雷普利」的男主角麥特戴蒙,在片中戲份更有發揮空間,他的處心積慮和鋌而走險,有更多人性的邏輯線索,更具層次的演出,讓觀眾跟著一步步陪他墮落。也才會深深同情:到最後雷普利連真正對他好的同性愛人也得謀殺的那場痛哭戲。
人生的悲哀,不在一次犯錯,而在一錯再錯。你說了一個謊,就得圓這個謊而說更多謊。謊說不下去時,翻臉,殺人。
相形之下,「上帝的私生子」的架構不免輕巧,蓋爾賈西亞貝納在銀幕上固然俊美單純,或可撐起編導那份「又善又惡/非善非惡」的曖昧象徵,但劇情並沒有絲毫透露他的矛盾性格來源,足以讓我同理、同情他後來做出的那些「惡」。
倒是最後一場戲、最後一個鏡頭,非常高明出色。神職人員的父親,要面對的試煉,才要開始。而編導卻讓電影戛然而止。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