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學名著改編為音樂劇,再由地區型試演(try-out),進軍成全球知名的百老匯音樂劇,「變身怪醫」的發跡過程有些滄桑。但也正因這些波折,為觀眾做出絕佳示範:如何經過錘鍊、熱忱與堅持,才能將一個好題材完成為一個動人的作品。
正像本劇帶來的探討:人生沒有那麼容易就活得成功與對得起自己。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善惡兩極,無時無刻不在拉扯每個凡人,我們都得通過試煉,否則只好像劇中男主角一般,以悲劇的方式讓兩者同歸於盡。
這個精彩的故事最早來自一本小說。寫完暢銷全球的《金銀島》三年後,十九世紀蘇格蘭「新浪漫主義」作家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推出中篇小說《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觸及人格分裂這個主題。
作品眾多但體弱多病、只活了四十四歲的史帝文生,將「醫療是否萬能」這個疑惑,大量投射在這個故事中。主角傑寇博士想發明一個可以解決人類「善惡二分」的新藥,結果卻被新藥的「催惡成分」控制,躲在化身「海德先生」形體下犯下多起殺人案件,本意為善,結果反為惡所害。
改編成音樂劇「變身怪醫」(Jekyll and Mr Hyde),是由金獎編劇雷斯利布理克斯(Leslie Bricusse)擔任編劇和作詞,他保留了原著簡單的偵探推理劇情,但加入更多愛情成分,讓男主角周旋於忠心的未婚妻與單純的風塵女郎之間,不但增加了一次身份差點提早揭穿的梗,也讓「傑寇」好的時候更好、「海德」壞的時候更壞,產生更大撕扯,改編得非常高明。
但這齣劇的成功絕非一蹴可及,從作曲家法蘭克懷德恩(Frank Wildhorn)開始創作,歷經將近十年的醞釀與修改,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1990年美國休士頓首演若干季之後,RCA唱片出版過一張由Colm Wilkinson和Linda Eder擔綱、只有一男一女情歌對唱的概念專輯,讓這齣劇走出休士頓,紅了一首全國皆知的名曲「This Is the Moment」(這一刻),紅到當時美國小姐選拔、冬季奧運、超級杯到美國職棒大賽,全部選用這首歌!
但如果僅止於此,全球觀眾大概不大可能再看到這齣現場演出的音樂劇。五年後,改由Atlantic唱片推出另外一套概念專輯,捲土重來再從休士頓出發,演出劇情和歌曲都有許多變動的修訂版,隨後出發到全美巡迴,最後才在1997年5月登上百老匯舞台,奠定邁向經典之林的基礎。因為當時的死而復生、立足美國,也才能讓這齣人性衝突強烈的好戲,在2010飄洋過海到台灣,首次與本地觀眾見面。
目前市面上看到的DVD版本,是2001年特別邀請曾出過專輯、但以「霹靂遊俠」、「海灘遊俠」建立國際知名度的電視紅星大衛赫索哈夫(David Hasselhoff)擔任主角錄製的。不少人認為以歌聲論,他還是比不上專業音樂劇歌手。也讓我更加期待這次由「歌劇魅影」男主角布萊德利托(Brad Little)擔綱的現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