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臨終時,人們問:「你死後要到哪裡?」佛陀說:「我一直都不在任何地方。」即使這樣說了後,人們仍然問他到底要去哪裡?但他已經把真相說出來了。因為佛性的意義就是無處(nowhereness)。——奧修
成道者的寂寞是很深的,祂們必須一再聽到無知的人的告白與呼喊,而彼此在言語上幾乎沒有交集。
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後傳法四十五年,八十歲圓寂,遊化印度十六國。祂度眾無數,可是在最後肉身要走的時候,還有人哭著問祂:「你走後會到哪裡去?你走後我們要怎麼辦?」
一個佛也還是得聽到這種根本沒有開悟的問題。即便在祂快要死的時候,祂也沒有失去一點點耐心與愛心。祂回答這些哀傷的弟子:「我一直都不在任何地方。」你們平常看到的人根本不是「我」。
一個佛是不可能死在任何一個地方,就像耶穌不可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真正成道者是無處不在,也無一處在的。
否則,誓願以千百變化身解救眾生的觀世音菩薩,要在哪裡?祂要怎麼聽得見不可勝數的靈魂向祂哀告求助?祂要怎麼樣在零點一秒同時向信徒伸出援手?
無助的人問:「你要去哪裡?」背後是想知道:「我們將來有哪裡可去?」那是怎樣的一個莊嚴世界?
後代熟讀經典的教徒有更多畫面可以假想、可以發問:那個世界地上鋪著什麼樣的磚,樓房用什麼樣的建材?有哪些花草樹木?有什麼樣的珍寶?什麼樣的生物?甚至杞人憂天:「我,要坐在誰的旁邊?」
無助的教徒不明白:天堂大飯店是無法預約房間的。佛菩薩淨土也不能帶著骯髒的「身、口、意」行李,去往生。
獲得最高證悟的佛陀說:「我一直不在任何地方。所以你何必執著問我現在要去哪裡?我會住在什麼樣的世界?」
最高的證悟是達到涅盤寂靜。在涅盤中,永恆進入存在,那裡有「一切萬有」,那裡也歸於空。佛國、天國,不是地球人理解的現有任何一種「國家」或「社會」。
所以奧修說:他已經把真相說出來了。因為佛性的意義就是無處(nowhereness)。
凡人不可能「無處」,因為小我和肉身緊緊地結合,我們對自己三度空間的形象過於認同,甚至無法正確認知體內有無數不等於「我」的眾生。
我們不斷佔有有形的東西,輕視無形的存在。這社會甚至連對某些嚮往精神層次事物的人嗤之以鼻,認為:「你想那麼多虛無縹緲的事幹嘛?」
我們的小我不能想像「無我」,因為那是對小我的自殺;同樣地,我們的身體不能想像不由大腦控制的身體,所以懼怕死亡。
我們甚至還要動用大腦發展出的邏輯科學,來研究與批判所謂的「特異功能」不科學,完全忘記這副身軀可以發揮的大能,其實遠超過已報導的「特異功能」不曉得幾千萬億倍——我們在這一方面顯露的自大,幾乎是對造物者的無情。
但是「真相」還是被說出來了。佛陀慈悲地以離去顯示無常、顯示不朽。聖性不以三度空間和時間為限。
即使不屬於任何宗教,即使不知道宇宙確實的命意和答案,當我們仰首看著藍天的時候,許多人還是會相信有一股龐大的未知力量住在雲端——那很可能就是無處可去的佛陀與基督們。
(2002.12)
無處不在,無一處在
一切萬有,也歸於空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我终究不是[我]:既使是活着的我也不是自己认识中的[我]。我是这样理解的:肉体与精神是完全分离存在的两个事物,现实中的生与死的概念也同时存在于这两个事物体中(换句话说:肉体有生和死两个阶段,精神也有生和死这两个阶段);至于两者死后去了哪里的问题,我想他们去的那个“无处”应该是属于”转化“的层面。
“成道者的寂莫是很深的” 那根本就無須在兩千五白年前與兩千五百年後實證那西方極樂世界難道說:佛陀會說假話誆騙眾生!!
“空說法裡未有無實之證” 那是還未尋得__正法
既無正法之實,何有正見正知之行呢?
“無處”之說! 若亦悟者何不說有情決定死 無情決定滅
各宗各派及各理論派學者都必需明白宇宙真理__
無處並非轉化之解說 m若言轉化又何有本性自如了明法理空相之實呢?
既為實m 此篇文意說無處之意.. http://www.tbdchq.org/menu.php?cat=detail&id=2100000006
樂融哥,感覺您最近很忙,要注意休息啊,不要太勞累了。晚安。
總是想著”我將來有哪裡可去”也是凡人的一種我執啊。
接
4楼COCO
是呀,希望老师不要太累,身体健康就好。
接
5楼
小艾草
是呀,或者有时需要放执着才能更亲近我佛。 小艾草总是淡淡一句话就能让人开心,让人放下,让人释然。
接
5楼
小艾草
是呀,或者有时需要放下执着才能更亲近我佛。 小艾草总是淡淡一句话就能让人开心,让人放下,让人释然。
佛教中的空無
易被誤解成虛無主義
眾生尚未能深切體悟覺悟者的無住境界前
仍是有處可去的
並不會因尚未領悟
便被丟往空無的大海
[不是魚
便不活在水裡]
依業力與願力
仍有[幸福]的去處
有[不幸福]的去處
在將無住理解為靈魂的放逐時
仍有短暫的依靠與寄託
一旦感受到這些依靠寄託的去處皆是框架限制
便開始生起對[無住]的自由嚮往
那時
[無住]便不再是徬徨無依
而是無限的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