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25:保持移動

不要依賴東西、情況或條件,那麼你就可以移動,不要避免移動,否則你會被固定。每一個人都害怕移動,因為你是依賴的。你無法走出你的山或你的孤寂來到市場,因為你知道你會被打擾。這種能被市場打擾的寧靜算什麼寧靜?——奧修

我們其實都害怕變動,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現在是成功或失敗,我們都在追求某種安定與保證。

已經好的,希望手上好的東西能繼續持有,期望「百年好合」、「持盈保泰」、「福壽綿延」、「萬古流芳」;現在不好的,更怕失去僅有的,進一步淪陷到「一無所有」、「萬劫不復」。

然後因為世界呈現出越來越多競爭的殘酷景象,有些人為了自保,索性往極端反向發展,熱烈擁抱並稱頌變動,彷彿他們已經完全不需要任何穩固的信念和作為,他們願意做一個風吹草動、隨波逐流、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只為了活、為了贏。

這兩種心態當然都有問題。認清「諸行無常」,就不可能不正視這世界「變」的常態;但是以為「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起而鄙夷「永恆」的事物,讓自己成為極端功利、現實、短視、自私、與物質幻象強烈認同的人,同樣落入「執著」的地獄。

而奧修說:

不要依賴東西、情況或條件,那麼你就可以移動。

我們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很多前提,前提就是一種「東西、情況或條件」。我們有自己想怎麼做、怎麼說、怎麼判斷取捨的標準,我們有無數自己堅持——或其實是被約制——的原則。我們自認為那是出自我們的「忠於自我」或「做事有條理」。

但是真正的老師說那是讓我們不能移動的枷鎖,那是大腦給生命的秩序監牢。

很多人都說想自由自在,但是充滿了前提和條件的人生,怎麼自由自在?有很多枷鎖、顧慮、愛憎的身心,談得上自由自在?動輒就受自然或人事擺佈的身心狀態,有什麼能力自由自在?

而奧修說:

不要避免移動,否則你會被固定。

死者是不會移動的,死屍無法再進步或退步。如果我們想避免變動,怎不羨慕死亡?活著而不接受變動,根本是對「活」的一種妄想、一種輕蔑。

為了追求「不變的永恆」,有人轉而尋求出世的寄託,期望天上有穩固的國、慈愛的天父和佛陀、不再匱乏的生活,這分明是把地上無法達陣得分的寄託,換個遊戲玩玩。分明是把交換條件應用在另一個牌局裡。

真正的修證在一層層剝開我們的依賴、我們自以為是的前提和邏輯、我們引以為傲的感性和才華、我們的自欺欺人——這裡的每一個動作都在轉化,而不是提供新的刺激、新的交換、新的賭博。

佛陀、上主或上師不是「宇宙幸福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或投顧老師,不是運動會上熱歌勁舞的啦啦隊長,也不是育幼院或托兒所負責人——想解脫的眾生別搞錯對象了。

不只不能依賴佛陀、上主或上師,連自己已經修證的過程和程度也無法依賴,你無法把「慈悲」和「智慧」當成積蓄,無法以量來累積。在修證的道途中你無法自恃,沒有一點點可以穩穩地立足之處——「貧無立椎之處」,永遠在打破,你永遠在移動。

所以奧修說:

你無法走出你的山或你的孤寂來到市場,因為你知道你會被打擾。這種能被市場打擾的寧靜算什麼寧靜?

出家或表面上的離群出世,不是修證成功的保證。奧修提醒正在這條路的人: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因為你現在一點點的清涼和平靜,是因為與紅塵隔絕的環境造成的,是因為遇到的都是慈眉善目、跟你合掌問訊、叫你一聲「兄弟」、「姊妹」、「師兄」、「師姐」的人造成的,是因為你已經離開社會和家庭的競爭與壓迫造成的–你還沒有接受挑戰。

挑戰就在「市場」,整個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大市場。連修行都有龐大的全球連鎖或在地分眾市場。在市場裡,你必須拿出些什麼才能交換什麼,你必須有恰當的慾望才能參與滿足慾望的機制。你必須配合市場法則。

佛像和十字架不會跟你挑戰、師父不會跟你吵架,經書不會把你FIRE,這樣有條件的自由自在是脆弱的。真正的問題不在紅塵或深山,而在我們不該依賴任何固定的條件與狀況。「善觀緣起」的人有福了,因為,「諸行無常」。

(2002.12)

在〈對話25:保持移動〉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