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關注83:向倫敦紐約學「大創意」

【6月12日東方早報網】

在中國參加的會議和討論,有時當我們談論創意產業,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這些會議上所說到的創意產業,主要是指技藝和藝術主導企業——如個人時尚設計師、珠寶製造商等等。

以倫敦為例,工藝創意公司在倫敦創意產業中並不是一個重要部分——這類小型工藝公司或者說藝術工作室占倫敦創意產業的比例要少於1%。

倫敦創意產業的規模、增長速度和國際影響力不是源於小公司。拿就業率來說,倫敦創意產業的就業主要是由休閒電腦軟體提供,其占倫敦創意產業勞動力就業的24%;音樂製作與表演占比20%;無線廣播、電視、電影和錄影占比20%;廣告有10%的份額,建築業占3%,時尚業占1%。

與這些小規模、工藝製作,主要為個人消費者提供產品的創意公司相比,上述產業有兩個核心特徵。第一,大部分公司的產品不是直接提供給消費者,而是為其他公司提供生產投入資源。第二,在這些行業主導的是規模很大的全球公司,而不是小規模生產公司。

說到創意產業的第一個B2B(企業對企業)特點,如果我們拿倫敦創意產業三個最具生產力的行業——軟體、廣告、建築為例,我們會發現它們的產品幾乎都是全球銷售或者是B2B,國外業務佔據它們市場的11%,B2B業務佔據74%。另外15%的購買主要是以投資為目的。

當然,剩下的創意產業其他行業——出版、音樂、電影、錄影和時尚——的確是主要將產品賣給家庭消費者,這占到其市場的61%。但是,從總的創意產業來看,66%的市場來自除家庭消費者之外的需求,比如其他企業。

如果僅看創意工作,而非創意產業,那麼,創意產業的這個特點更明顯。

2007年,有38.6萬人在倫敦創意產業工作,但是在那些並不把自己定義為創意產業的行業,這個資料更大,有41.1萬個創意工作崗位。

在全球化競爭中,後一策略的核心基本上就是產品的“個性化”,將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作為增加產品價值的關鍵因素。“可選性”和“差異性”創造了溢價的空間。

這意味著,手機或汽車製造商,不僅僅需要工程師和工業生產能力,也需要設計師、軟體工程師、廣告策劃者和市場推廣者。

可以說,正是國際公司試圖把產品提升至價值鏈高端的努力,使得創意產業比起其他產業有更高的平均增長率。

以上,對創意產業的介紹和對其快速增長動因的分析,就足以證明,對於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而言,發展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藝術或技藝創意公司,並不是打造強大創意產業的正確方向。其次,發展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藝術或技藝創意公司,也誤解了創意產業規模化的概念。全球創意產業不是靠難以計數的小公司推動的,而是主要依靠規模龐大的國際公司。

(前倫敦副市長裘蒂•伍德沃德(Jude Woodward)「向倫敦紐約學大創意」 )

評:上海談時尚結合舊房舍的可能,大概心中想著是「新天地」、「田子坊」模式,台灣更慘,想的大概是西門紅樓廣場(或某些音樂節附設)的假日流動創意市集。

請大家特別注意一點:人家英國創意產業的最大三個行業軟體、廣告、建築,依台灣現行職業分類,常態下完全不歸文化部管。從英美傳來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 一詞,到了華人地區變成「文化創意產業」(簡稱文創,台灣行政院2002年首次使用這詞),其實,很多都屬於原本提供其他製造業、服務業中「創意含量」的工作,人家把它拿來標舉出一個新名詞探討。

就好像「知識勞工」一詞,只是提醒「第三波」之後,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必須賦予更多「資訊(信息)價值」罷了。並不代表每個人都變成搖筆桿、寫社論的文職人員。

人家「創意產業」熱火朝天的地方首長都講話澄清了,我真好奇,兩岸的文化主管單位,怎麼看待這「美麗卻扭曲的誤會」?

在〈陳樂融關注83:向倫敦紐約學「大創意」〉中有 0 則留言

  1. 老师说得是
    现在上海的创意园区
    几十个上百个了
    比如我最近去过的上钢十厂变身若干时尚画廊
    M50 八号桥
    都比较有名
    成都有电子管厂变身的东区音乐公园
    青年音乐广场
    没想到老师看东方早报啊
    我去找实体报看看

  2. 我今天中午看 东方早报 看到:大陆企业可自主招用台湾居民就业;大陆毕业的台生和大陆认可学历的台湾居民,在六个试点省市可以进事业单位就业.

  3. 坦率地说
    大陆和台湾都属第三世界
    比英国这些发达国家
    实力上是有差距的
    自然也会表现出种种不足
    多年来
    一直是借西方概念
    念本土的经

  4. B2B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而到我们华人地区这所谓的“创意”只是创意集市了。呵呵!如是因我们现在能力尚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还情有可原,最怕的就是目前这些伪创意被当成了真谛,而且就此继续下去。
    其实目前我们社会的这些创意公司更多的还不是这所谓的创意集市,而仅仅只是打着“创意”旗号的小商铺或是售卖画品的画廊,甚至就因为在挂着有“创意产业园区”的地界内租了个经营场所,就可“名副其实”的对外宣称自己是创意公司了:其实它只是个印照片的冲印小店。

  5. 有人说
    乐融老师讲得很有道理
    离创意
    十万八千里
    越来越变异
    琥来越失控
    不着边际的店铺进来了
    算命的都来了
    (当然,人家不会直接说自己是算命的)
    呵呵

  6. 我觉得[新天地]只能算是纯商业地标,它连上海最典型的石库门弄堂屋宅都是假的;而[田子坊]只能算是将石库门老房改成小商铺用房的典型。当中顶多售卖有些时尚创意的小商品而已的地方。这田子坊的“创意产业”就是把老民宅“创意”成了小商铺,售卖出了商品就是“产业”了。:)
    您来过的,估计您也是这么认为的吧。现在这田子坊里售卖餐饮的似比卖小玩意的都还多了些,感觉简直可以改成[餐饮田子坊]了!XD!

  7. 所以,有时还是觉得经济发展相比别的几个区要慢多拍的虹口区有一点好处:虹口区的石库门里弄算是目前上海几个区里保护的最好也最真实的也较集中的区域了。特别是四川北路沿用线的弄堂房可以说是从上世纪30年代左右到现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房子完全是那时的房子,而其中的住户也基本是本地的老上海人(主要是老年人居多)。而这里的里弄房因当年受日本人影响大,所以许多都是带有日式风格的里弄房。听我妈妈说,以前我外婆家所住的那房子的前住户可能就是一家日本人:因当时刚搬进去时,房里还有许多东洋人的特有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