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
2012年英國電影學會(BFI)公佈全球導演票選最佳電影第一名。但重看沒有大學時代看的那麼感動。
可能小津安二郎長鏡頭、攝影機靠近榻榻米微仰角和固定鏡頭等美學傳誦太久、印象太深,本片出現眾多人物半身居中特寫讓我感覺頗突兀,剪接節奏也沒想像中從容。大概後來太多導演運用類似手法青出於藍, 1953年開先河的作品相比之下稍微沒那麼驚豔了。
對比山田洋次2013翻拍致敬片「東京家族」,可發現改動最主要在:
角色上,融合守寡的二媳婦和在大阪的三兒子,創造出妻夫木聰飾演的三兒子。二媳婦的善良和三兒子的某種漫不經心,構成新版三兒子的基調,但全新塑造他喜好藝術、追求自由,卻從小被爸爸嫌棄擔憂不如大哥的自卑心,讓父子間的衝突從一開始三兒子接二老跑錯車站沒接到就開始白熱化,是「東京家族」改編的最大亮點。
舊版的二媳婦為二戰死了的先生守寡八年,讓老夫婦擔心她的未來,頻頻鼓勵她改嫁,她不置可否。新版翻轉為妻夫木聰早有了心上人蒼井優,甚至私訂終身,透過這次爸媽來東京霸王硬上弓介紹。相隔一甲子,全世界多數地區的感情觀的確也突飛猛進。
另一修正較大的是父親的個性。舊版老爸看來慈祥溫潤,雖有日式大男人的基本行止(如太太在堤防上一度暈眩難起身,先生還不扶她一把,只叫她自己小心),但並不粗魯惹人厭,反之新版的老爸從一開始就顯得面惡脾氣大,讓兒女有點敬而遠之;他對大兒子二女兒和孫輩還好,一見到三兒子就來氣,對此行的抱怨也較明顯。
舊版老爸老媽對此行基本持正向樂觀態度,就算兒女照顧不如期望,但也一直努力好言釋懷互相安慰,反而對大兒子在東京當醫生成就不夠高、住家在東京邊緣不在鬧區,似乎有些落寞,小津在三言兩語間刻畫出傳統社會「望子成龍」以及鄉下人對去首都發展的人懷抱過高幻想,頗為精妙。
新版爸爸怨念重,媽媽則持續扮演日系標準慈母,最後還偷偷塞錢給三兒子未婚妻。對照起來,舊版二媳婦還給婆婆錢,婆婆擔心她的負擔不忍心收,但還是體念她的孝心而收下,我覺得兩版對此一小節的處理各有千秋。
情節上最大改動在:舊版母親的倒下係回到故居後才發生,新版簡潔地直接在東京大兒子家中就昏倒送醫。舊版的二兒子沒及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新版大家全到齊了。但其實母親早已昏迷,該見的,在之前都算見了。形式上的殘缺與否,只對活人更有意義。
舊版東京到處煙囪聳立,戰後亟待復興的進步主義帶來的,絕非鄉間的自然美景和人心。連兒女出錢讓爸媽去住飯店度假(多少也有點打發之意),舊版從東京跑到了熱海溫泉,房間望出去有海景,但晚間隔房都是唱歌飲酒作樂的本國同胞,吵的二老難以入睡;新版則(比較合理的)送他們去離市區不遠的飯店,窗戶望出只有摩天輪霓虹燈,隔壁住的是喧嘩無禮的中國大陸旅客。
相隔六十年,日本和世界都變了。
最後,舊版老夫婦在鄉下一直有孝順乖巧的四女兒陪伴,老媽走後,短期內老爸還有人照顧。新版卻只有隔壁一位孝順乖巧(但活潑許多)的小女孩幫忙照顧。比起來,獨居老人立即須要面對和潛在的問題,新版更讓人心酸。而這也是「東京家族」帶給二十一世紀的祝願與警惕吧。
为什么大陆客在各国人印像中都是这般的坏形象呀。唉!
PS。好在这次在外我们这个团队里的游客素质基本都还算不错的(算是挺安安静静的一个团,也没有谁在外较大声说讲话的),而且没有出任何或大或小的事故。
雖然新舊影片都沒有看過
但是好詳細的一篇新舊對照
新舊版本也確實刻畫著時代的烙印,與時俱進啊
一個甲子的東京人,一個甲子的世界人,都變了
不變的,是家庭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中的人情人心人性
看了旧版《东京物语》
平淡无奇的剧情,却真实的可怕,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被父母偶尔打扰(刚好最忙的时候)的不耐
看到喝醉酒的爸爸回家,又气又心疼又讨厌
我那时曾经发誓要嫁的人一定是不喝酒的
而父母越年迈越不舍得说子女的不是,总是理解、隐忍、宽容
身为子女,也身为人母,我一边有「嫌弃」父母一边被孩子「嫌弃」
这里的「嫌弃」,也许是没有同理心的对待包容自己的人
人过四十,也终于了解了做父母的小心翼翼(只说好的不说坏的)
做父母的为难,不想麻烦儿女又想见到儿女
做父母的无奈,养育三男两女也终将无依无靠
看得泪如雨下,如鲠在喉
135分钟,没有一个情节的多余的
都在不断的触动你的内心,叩问你的心
我们终于无家可归了
东京那么大,一不小心走散,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了
一个人过,觉得日子都变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