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台實用性高,超多組歌手、團體進出俐落,有些人你以為他/她特別照顧邊邊角角的群眾,其實只是輪到他/她該從哪個升降梯下台。
2.字幕和大銀幕全場多角度呈現,方便看歌名與歌詞,但多數時間讓人疲於仰頭,特區尤是。
3.節目設計有用心,雖無機會比對,較諸民歌二十、三十,肯定因時間超長而多出不少過去沒有的選擇。但永遠會有很多人的愛歌沒被唱到。
4.哪些歌曲對應哪些非原創人唱,某些安排精彩,某些明顯氣場不足,鎮不住的歌手應該少唱,沒來而由別人代唱的,曲數應酌減;否則再多懷舊情護航,也難逃生理反應的違和感。我在台下觀察觀眾感受尤深。
5.重唱組合普遍保持優異唱功,楊芳儀徐曉菁、林佳蓉許淑絹、譚荃中吳明華、南方、凡人都不讓人擔心,我特別喜歡的段落也不乏組合演出如李建復+殷正洋、陳明韶+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等。
6.「前金韻獎」是青菜,很有意義,但「金韻獎」是肉,不須勸說就愛吃。前一小時節目未免較乾,但如果只吃肉不吃菜,又少了高度。結尾用人海戰術包夾楊弦「民歌手」,致敬、通俗兩相宜,高招也。
7.同樣,從李泰祥系列作品到「桂花巷」,又脫出前面三個多小時的校園民歌氣息,從花花草草到大江大海,民歌四十展現在流行歌曲史中既成一家又自然遞變的脈絡。
8.老將中,陳明韶聲音維持得乾淨純情,最能讓我回到以前。包美聖在「小茉莉」一曲說的「58歲老茉莉vs.19歲小茉莉」,讓我整場第一次泫然。
9.三大天后:齊豫、潘越雲、許景淳,她們的歌藝、曲目、超豐沛的生命力,真是台灣流行歌壇的大山。
10.最佳翻唱驚喜:萬芳「給你呆呆」。本屬較冷曲目,卻層次分明、質感爆表。萬芳,很棒。
11.最佳服裝:萬芳。潘越雲一身長髮白袍如神秘祭司,也很亮,但款式萬芳略勝一籌。
12.特殊個人偏愛曲:吳楚楚「你的歌」,前老闆雖該唱高音的部分已自行調降,卻是我對校園民歌第一代記憶之一,近距離看著,很溫馨。選擇成為唯一在台下觀眾席站著演唱的表演者,也真切反映出原先這些創作歌謠的素樸出身。為興趣每週二仍和李達濤、張桂明在台北法藍瓷音樂餐廳駐唱的吳公,加油!
13.這回民歌四十展覽部分的策展人熊儒賢開玩笑說2016可辦「民歌四十一枝花」,我笑稱這名稱逗,不如來策畫一場全是女歌手的演出。
14.很高興首次見到金韻獎當年的大推手姚厚笙先生,在演唱會上斷續聊了一些。他很自豪只有音準的民歌手才能進新格唱片。但海山唱片的老闆桂林琤琤卻很有生意慧眼,早早看中葉佳修作品與人的魅力。
15.新生代徐佳瑩唱「偶然」,音色真的很吸引人,但後來和韋禮安唱李翊君「萍聚」、周秉鈞楊海薇「第一支舞」,明明應該很熟的兩人卻顯拘謹,和台上老前輩們比起來,青春朝氣反而少很多。遇到這種場子,不要怕台下觀眾年齡層不是你們的支持者啊。當藝人就該有「不管你是誰,不管你知不知道我,我都要讓你喜歡我」才行的覺悟。
16.儘管主辦單位和所有參與者必然認為演出大成功,但生意面恐還未全分曉。此次周邊活動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的免費展覽,門前冷落,高雄駁二展覽首日進場人數都破台北全程紀錄。明明台北小巨蛋兩場24000張票完售,演出節目單印15000本,一本一百元,聽說僅賣出千餘本。
這些四五年級生的消費力跑哪去了?還是中年人現實的多,聽歌感動一晚就好,沒興趣買手冊,那這樣大塊出版的《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定價2000元,銷路有待觀察。年底還有一部侯季然導演的民歌紀錄片,準備上院線。民歌十年一會,很感人,但要成頻繁動員的商業模式,不容易。
17.大家都知道人生無常,這些年走了不少幕前幕後的民歌世代,但為了「民歌五十」,某些還能唱、還想唱的好歌手,請為自己和觀眾的一分念想,善自珍重。
月初在微博上看到万芳分享您的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E3NTM4MQ==&mid=224500711&idx=1&sn=19eb912b20555088f359db6c4bc8343c#rd
原来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也有参加呢
十年一会,为下一个十年,善自珍重
一说起民歌四十的演唱会,我就在想:如果现在刘文正在台湾,他会参加这次演出吗?
飞碟的元老吴楚楚先生这次见真容了。
不懂
劉文正和民歌沒啥關係
他在民歌之前大紅
噢!本以为他属于民歌时代的呢!
那费玉清也不属于民歌时代吧!
如此说来,我对台湾民歌时代的大多数歌手都还挺陌生。之前仿佛只知道《橄榄树》,来这里后因听过陈永龙翻唱的几首,才知道李泰祥的那些首歌。
因最近在自制的Cd碟上听刘文正的歌,故让我把他和民歌四十年联想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