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表演藝術,該「先軟再硬」還是「先硬再軟」?

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2014-2015演出劇場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劇場發展有五個現象,第一眼看過去,這五點簡直是全中國縮影,何止單單表演藝術界有這些問題;第二念是:台灣除了第一個現象不存在之外,其他好像也都需要擔心。

現象一:演出劇場建設火熱。在演場館從2013年的1317間,到2014年1706間,成長22.8%,但專業劇場僅868間,佔比51%。剩下一半包括旅遊演出13%、live house13%、體育場館10%、娛樂演出9%等。

大陸甚麼都在建設,影院多,劇院也多。2013和2014新增劇場的數量都在三十間以上,預估未來三年仍有近五十間劇場可建成開幕,總投資逾一百八十億人民幣。反觀台灣,要蓋個場館難如登天,整體不火也不熱。

位於台北信義區精華地帶,表演藝術界殷切請命的新舞台要拆不拆尚未決定,眾所矚目的BOT大巨蛋園區,又面臨台北市政府官商攤牌時刻,不管留不留,都可能兩敗俱傷。

兩年內能看到開幕的是台北藝術中心、台中國家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藝術中心,都是大型公共建設,尾隨其後的還有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和台北市音樂廳。民間投資劇場極為罕見。

現象二:劇場規模結構失衡。若以三等分,100座以下的僅占3.5%,101-500座38.1%,501座以上的佔58.4%,研究者認為真正培育原創生態的小劇場缺乏,在建多屬大型劇場。

大陸甚麼都求大,很多劇場又是因應「地產文創化」的概念才得以出世,所以先蓋再說,既然是為妝點門面,是否符合經濟效益根本不在考慮之列,跟近年沿海大城大張旗鼓蓋美術館、博物館極類似。如果連掙錢與否都不在優先考慮範圍,「培育原創」的目標恐怕排名更次。

三、劇場演出活力不足。77%的劇場商業演出場次不足五十場,絕大多數城市劇場低於全國平均的四十六場。事實上超過平均值的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天津。

全年不足五十場的意思就是連每個周六日都不一定有演出,若以一個商業劇目至少演三至五場來計,等於每個月只有一檔售票演出。

相比之下,台灣因為標準演出場地少,戲劇、舞蹈、音樂等節目常苦於爭奪檔期,屬於通路為大而產品過於壅塞的局面。

四、劇場觀眾培育不力。報告稱:「受制於演出類型和消費市場不成熟,劇場上座率依然不理想。」話劇拔得頭籌,傳統戲曲上座率殿後。

台灣除熱門大型樂團、舞團之外,話劇也比一般音樂、舞蹈、音樂劇等較易經營。演出類型台灣相當多樣化,但很多類型分眾極小,表演團隊永遠只能伺候那極少數,從商業角度看,多數非熱門節目,永遠有「市場不成熟」的事實。

五、劇場經營模式被動。報告稱:「大多數演出劇場尚未擺脫被動的租場經營模式,演出營銷等服務功能缺失。」大陸因為演出通路閒置,所以論者認為該努力為自身作價,最好採「劇場+劇團」合體模式。這概念極像視頻網站為做出區隔,先搶購獨家內容,既之投資自有劇目創造IP。

但真正強勢的通路如電影院,光選強片上演就輕鬆寫意了,未必需要急著去建立「戲院+電影公司」的自有內容模式。說穿了,表演藝術通路是否需要「為喝牛奶就去養頭牛」,完全非教科書規定,而在於市場環境是否有誘因或威脅。

台灣的劇場,大到如兩廳院,當然會有一定比例自(委)製節目,但多數劇場,的確停留在被動的房東模式,所謂營銷服務,也未必都能和節目供應商分享營業資訊,反而多將客戶資料應用在促進周邊消費的提升,談不上可以產生巨大的平台光暈效應(Halo Effect),或「凡上得了我劇場演出必有若干佳績保障」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

通路與內容,何者為大,何者為生存必須比較長進,是個永遠沒有單一答案的考題。台灣羨慕大陸的硬體建設一日千里,嫌棄現有場地不足設施老舊檔期難喬,但偶有公共建設,卻又痛恨政府花預算蓋房子,常譏評蓋「蚊子館」不如把錢拿出來分給表演團隊或者扶植地方小型原生內容。最振振有詞的就是:沒有願意付費的觀眾和優良的藝術家,劇院蓋好給誰用呢?

而事實上,團隊要養,場地也要養,否則哪有天上掉下來的滿座?成熟(或自認成熟)的團隊若沒有現代化優質劇場可經常操兵,又該如何更上層樓、深耕客層?

先硬再軟還是先軟再硬,本就難定論,所謂「軟硬適中」應該是永不可及的漂亮話吧?

在〈書香兩岸專欄:表演藝術,該「先軟再硬」還是「先硬再軟」?〉中有 6 則留言

  1. 浮华的剧场建设是大陆整个浮华社会的典型缩影。
    不过,单就上海市场来说,我感觉在剧场这个硬体下包裹着的演出这个软体的确是相当不错的。沪上这些年各类剧场演出上座率都相当不错,从多年来火爆的话剧、音乐剧,西洋音乐会、交响乐,戏曲,就连舞剧现在也越来越热。相比而言,流行音乐演唱会市场反而比以前冷了不少。而本地媒体和相关部门平时也非常有意识的努力营造民众多欣赏所谓的西方高雅音乐。

  2. 一时间仿佛交响乐,西洋歌占据了演出市场主体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就高了似的。由此,我以为这多少也是当下社会崇洋的新表现形式:以文化艺术的名义崇洋。

  3. 这边的硬件建设过滥
    有些地方纯属形象工程
    上海大都会自然硬件得达到
    我们的小城也有几个亿的体育馆文博城
    外观是挺大气的,但是利用率实在太低
    每年的运维费用都是可观吧
    收入就呵呵了
    感觉大陆的硬件远超软件,并不匹配
    台湾我不是很了解
    感觉每一栋建筑无论新建还是保留旧建筑
    台湾人是真的想注入自己的文化的

  4. 看来话剧确成了沪台两地共同的大热门啊!
    只是话剧这些年为何会持续如此之热,我想不通也。这里这里传统戏曲基本靠老年观众,但当下这里的老年观众在这方面的消费意愿也很不错。
    Ps.下周会去看音乐剧《小王子》,下月会去看场舞剧,十一月还有场最重头戏中文版舞台剧《战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