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愈自信我愈焦慮」

原PO前天(3日)於《Dcard》指出,看完黃仁勳的演講開始陷入就業焦慮,感嘆不是理工科又不會程式的人,之後可能就是被社會淘汰的那群人,更表示看黃仁勳在台上自信地樣子,她愈感到焦慮。
貼文底下一票台大生有感,紛紛留言「AI也會寫程式之後,程式人員的需求量也會減少吧?想知道未來到底有什麼職業不會被淘汰?」、「文法商全死」、「非電資跟機械,或其他理工科系,基本上也死去。」

如果我現在是非熱門科系大學生,也可能會焦慮。

但也記得,大學時我就開始自費訂雜誌——對,那時候還有訂雜誌這回事——而且是普通土木系不會看的《天下》、《當代》、《人間》、《大自然》…

大二時因為社團活動,就有機會接觸校外人士,進而產生合作機會。

比起「不是理工科又不會程式」的焦慮,我那時是「唸了理工科卻不喜歡理工科、卻還得攻克理工科」的焦慮。

除了焦慮,還有悲傷。

但焦慮與悲傷沒有妨礙我的摸索。

黃仁勳演講隔天,一朋友告知名校財經科系畢業的女兒考上大公司儲備幹部,7月1日就要上班。

她女兒的閨蜜男生也很神,第一志願上中文系,轉系念財經,輔修數學,現在考上本研。這樣能左右開弓的優秀頭腦,我自嘆弗如。

每一代都有優秀年輕人,都有人不是從小一路開綠燈,就是比同儕更快站上有利的人生賽道。

今年3月8日,黃仁勳重返母校史丹佛大學,在史丹佛商學院《SIEPR經濟高峰會》演講。當主持人問黃仁勳,關於成功他有什麼建議?他回答:「我希望各位有機會經歷大量的痛苦和磨難(ample doses of pain and suffering)。」

新聞把ample doses翻成「大量」,更精確地說是「充足劑量」——因為對每個人來說能承受、也適合挑戰的劑量是不同的。

黃仁勳表示,多數的史丹佛畢業生對自己有很高期望,「對自己期望非常高的人,往往韌性(resilience)也低,不幸的是,韌性對帶來成功至關重要。」

史丹福學生多數對自己有高期望,台大學生相信也有。不用「3兆男」黃仁勳給人壓力,同班或同級精英,應該就會給很多人「比較」的壓力。

但黃仁勳強調:「成功不是來自於智慧,而是來自於性格,而性格是經歷苦難塑造出來的。

不管你是不是台大畢業,就帶著一點壓力走下去吧。每一代人都扛著可見或不可見、可知或不可知的壓力在走著。

這不是什麼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到最後你會發現,不曾承擔過的人生,有如不曾活過。

在〈「他愈自信我愈焦慮」〉中有 9 則留言

  1. 蠻多有名的高階主管-大學是念非工科-例如前HP(惠普)董事長(或總裁)卡莉·費奧莉娜(Carly Fiorina),曾當過台積電獨立董事,大學是雙主修中世紀歷史和哲學。

  2. 不管是否含著金湯匙出生, 每個人必然的要面對一些角色壓力, 承擔來自學習, 工作, 家人, 社會的要求.
    逃避不見得比面對好過. 藉著壓力往上彈跳給自己更高的視野,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機會.

    1. 何況台大生已經比多數人起跑點好
      教學與家庭資源、成長過程的見識
      以及念名校後未來潛在人脈
      也都比多數人多多
      有機會比多數人更懂如何克服或紓解壓力

  3. 很即時、中肯的建議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當直升機父母為孩子鋪好沒有壓力、困難的前程,這樣的人生就會比較幸福、比較好嗎?顯然未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