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法國,很多巴黎,幾乎沒有奧運會」

圖/媒體取自達志影像路透社

2024巴黎奧運開幕式,相信有人完整看了。我只看重點演出、部分乘船進場、聖火傳遞點燃熱氣球等環節,但大致心裡有數。

《德國之聲》彙整了部分國際媒體評語,好評不多引述,把某些較辛辣的摘錄如下:

法國《費加羅報》稱這場表演「很棒,但有些部分用力過度」。

美國《紐約時報》寫道,河上的遊行「讓開幕式變得更大、更豐富多樣和更有趣。但它也讓開幕式變得更普通——只是又一個為電視製作的臃腫表演」。

英國《衛報》將塞納河上的船隻遊行形容為「像在看一系列冗長而奇怪的民族主義辦公室派對」。

義大利《米蘭體育報》稱開幕式「前所未有,甚至是非凡的。是一場偉大的表演還是一部冗長乏味的作品,取決於你的觀點和感受。」

《晚郵報》將表演比作一場當代藝術表演,但指出「有些觀眾感到無聊,有些感到有趣,許多人覺得這場表演令人失望」。

《共和國報》稱開幕式掩蓋了運動員的光芒,「很多法國,很多巴黎,幾乎沒有奧運會……一面鏡子,不朽的巴黎顧影自憐,發現自己如此豐富,太過豐富而且全身濕透」。

我完全同意這幾點:

  • 有些部分用力過度
  • 又一個為電視製作的臃腫表演
  • 一場當代藝術表演
  • 掩蓋了運動員的光芒

尤其義大利《共和國報》文筆太美了:

很多法國,很多巴黎,幾乎沒有奧運會……
一面鏡子,不朽的巴黎顧影自憐,
發現自己如此豐富,太過豐富
而且全身濕透

最後一句酸得文藝兮兮,既形容法國當局對文化歷史的「自溺」,且應和了當晚巴黎「濕漉漉」的惡劣天氣。

跟多數人可能吐槽的點不同。我對演出面佩服(台灣threads上一片好評)、但意識形態面最有意見的是模擬火攻巴士底獄的搖滾歌劇環節:包括在窗邊豎起一個個無頭王公貴族肖像;扮演瑪麗王后的女子提著被砍下的頭顱大聲唱歌;配上革命時期歌曲《Ça ira》(法語,一切都會成功)的重金屬風格狂歡氛圍。

圖/李政宜提供

法國大革命原始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或死亡」(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ou la mort)很厲害,精簡版「自由、平等、博愛」也傳遍世界,但回到攻打巴士底監獄那一幕及後幾年推翻君主立憲、清算異己等行動,卻既沒有自由、也沒有平等、博愛,只有仇恨與殺戮。

巴黎市長讓-尼古拉·帕什(Jean-Nicolas Pache)最早寫這句話,是指沒有前三者,一個人寧可死亡,強調的是從個人出發、自我實踐的壯烈,但到革命造反階段,人民爭取「自由、平等、博愛」,卻是直接建立在貴族王室及其他「反革命分子」的「死亡」上。

1789年第一次人民武裝起義攻佔巴士底監獄,1793年處死國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1793-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巴黎設置斷頭台(即今市中心協和廣場),三年內被斬首「反革命分子」達七萬人。

更不用說接下去連年內亂(少了王室也沒有「自由、平等、博愛」),直到強人拿破崙出現統一全境(維穩壓倒了「自由、平等、博愛」)。

但強人就是愛獨裁(誰跟你「自由、平等、博愛」!),拿破崙1804年稱帝後法國又恢復君主制——如同行星逆行,歷史也常常出現逆流或倒退——直到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君主制才被徹底廢除。

距離攻佔巴士底獄已82年。當年對巴士底獄扔石頭、放火、叫囂的群眾早就老死,連他們的兒女都老了。「自由、平等、博愛」被摁在地上磨擦,還是只是人類一種觀念、一個念想、一份寄望。

革命黨推翻統治者,打倒所謂階級敵人,內部就會分化出新的階級敵人或路線敵人(或隨便把罪名安在頭上的敵人),這是歷史數見不鮮的悲劇。

把階級敵人殺死,才有有利於我的「自由、平等、博愛」,這到底還算不算「自由、平等、博愛」——這是個可以問上帝、佛陀、老子、柏拉圖的好問題。

殺人放火的「革命」,幾千年來不管哪個民族哪個地區從來不缺,以暴制暴的群眾運動不可能滅絕,武裝群眾運動可能改變歷史進程,我完全承認。

但以暴制暴的群眾運動,從沒有教科書歌頌的那麼高尚。

都到2024年奧運,還在強調(並非只有正能量的)法國大革命作鼓勵人類的正能量、還在拿(並非只有光明面的)攻佔巴士底獄的殺人放火,當團結國家精神的至亮時刻——在民粹主義已成為當代多根深蒂固的政治運作,帶來多大的政治遺毒之際,恕我個人沒辦法認為「縱火」與「斷頭」出現在奧運典禮上,有多「正面」、多「團結」、多「浪漫」。

作為表演是激昂的,效果是明顯的,煽情是到位的,但武裝革命跟《奧林匹克憲章》揭示的奧林匹克主義「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哪一點符合?

法國《費加羅報》說:「表演無恥地喚起革命的暴力。」法國奧運開幕前全國鐵路多處遭縱火,東部巴塞爾-米盧斯-弗萊堡歐洲機場(EuroAirport Basel Mulhouse Freiburg)一度因炸彈警報疏散和關閉;本月稍早還有女遊客被五名男子當街輪姦、一男子持刀傷害員警遭警方開槍擊斃、一名18歲極右翼極端分子、一名40歲俄羅斯男子涉嫌準備在奧運期間發動襲擊被捕等新聞。

現在全世界還缺反政府、反社會(甚至反人類!)的各種情緒、言語和實質暴力?還需要藝術的美化來激發?光只是「反」,變得了「正」嗎?

但最後要說,即便巴黎奧運做出這樣藝術化、風格化、去體育脈絡(但符合所有自由左派口味)的開幕式,我還是同意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讚辭:「它既美麗又瘋狂。法國徹底改革了開幕式……到最後連雨也被打敗了」。

不管算不算「改革」,這場演出的執行的確成功,一新世人耳目。既然都說是「既美麗又瘋狂」,瘋狂的事總是會有人喜歡有人怒。我對「表演法國大革命」橋段的抗拒,就算是個人長期以來對人性暴力的提醒與擔憂吧。

在〈「很多法國,很多巴黎,幾乎沒有奧運會」〉中有 10 則留言

  1. 明明有很多其他更適合的很多東西
    要我會選 被燒掉的巴黎聖母院跟同名雨果巨著
    或是 卡謬的異鄉人、聖修伯里的小王子 之類的跟外來者、遊戲有關的意象
    一樣可以達成效果更普世關懷 避免爭議也更貼合奧運主題

  2. 大革命一段我没注意到。但总体而言,我觉得这场开幕式OK,很法国,很文化。法国的历史,浪漫,文化思想价值观,优秀建筑,都展现出来了。虽不够奥运,但很法国,足亦。

  3. 看了巴奧開幕,難怪小馬總統會這麼在乎這次奧運,在法國國會第二輪選舉,小馬總統幾乎是靠著他所有的政治資本(其實已經沒有太多😂)和三寸不爛之舌,方才勉強擋下了極右翼政黨的組閣權。

    我同意極右翼領袖瑪麗樂龐說的,中左聯盟的頑抗只能推遲極右的執政,但阻止不了它的必然發生,因為整個歐洲如此,十一月之後的美國也即將如此。

    我看這次巴奧開幕,就像在看小馬總統的離職演說,一個屬於中間政府給法國、歐洲和世界最後的諍言,法國是一個天天在革命的國家,除了革命和國家,法蘭西人的本我和未來是什麼?人類又能從文化、歷史、藝術、體育中,檢索出什麼?奧運是一座止戰的秀場,但戰爭卻在二十一世紀的歐陸發生,分裂中的歐洲和世界,能否儘快和解共生?

    當初,我們都認為現代民主制度會帶來中間政府和穩定的社會,但經過了三百年,發現連美國夢都無法抵擋「如何才能活下去」的物種需求,所謂「自由、平等、博愛」這種人我眾生關係的高尚追求,還是等我先有食物、能源、收入了再說。

    開幕演出有一個環節特別打動我,在塞納河上,紅、白、藍三色煙火形成的煙幕,鋪滿了整座橋,連通了巴黎的右岸和左岸,我們總是喜愛煙火的花火燦爛,卻更多的是讓我們看不見光明的煙霧瀰漫,但煙、火一直是同時存在的,或許這個世代煙霧才是主角,正視彼此的幽暗才是答案。

  4. 法國大革命與之後的拿破崙崛起…一直不太理解為何法國人對這段歷史很自豪。
    不理解法國歷史的我反因這段歷史對法國印象很差

  5. [巴黎奧運主辦方認為就是要突出性平等、綠色環保等理想,展示法國永遠是時髦理論和理論時髦的先鋒。

    這是法蘭西的特色,對任何的議題都會上升到哲學的爭辯。不過對一般奧運選手和民眾來說,安全、效率和生活品質才是最大的考量,但這恰恰是巴黎奧運的稀缺品。]

    8/5最前衛的情懷與最失控的現實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E5%B0%81%E9%9D%A2%E7%AD%86%E8%A8%98%2F2024-31%2F1722396661769%2F%E6%9C%80%E5%89%8D%E8%A1%9B%E7%9A%84%E6%83%85%E6%87%B7%E8%88%87%E6%9C%80%E5%A4%B1%E6%8E%A7%E7%9A%84%E7%8F%BE%E5%AF%A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