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誌專欄:舟行天下

墨刻出版的《航向看不見的島嶼–獨木舟澎湖百島航行手記》,讓我懵懵懂懂地結識了作者張祖德,更說不定會讓我有生之年,頭一次坐上獨木舟。

台北之音週一到週五傍晚五點到七點,由我主持的「音樂Enjoy」節目,在廣告客戶和唱片歌手夾殺的空檔下,非常偶爾地,可以邀請一些作者上節目。至於是哪些主題的哪些書,我並沒設限。

這本封面有藍天碧海和漂亮船身的新書,很快吸引我的注意。翻開作者簡介,一對狀似幸福的年輕教師夫妻,一起拍照、航行、插畫、寫作,更讓我確定這背後該有些動人的故事吧?

很多情懷或情節,我自己終生可能無法經歷,卻很想用最省力省時的方式挖別人的寶。訪問,不也像一種旅行?

何況,獨木舟?百島?哇,這不很像魯濱遜漂流記的感覺。

於是,我見到了黝黑、樸拙、本來不屑於上台北打書的馬公高中歷史老師。

當然,張祖德和魯濱遜的共通性很小。他擁有的航行和冒險的關係也不是太大。他理性、耐性的趁閒暇出海,帶好裝備,觀察海象,為了保護自己,也尊敬上天。不帶太多目的地,留下記錄。最後,又彷彿漂流一般,出了書。

他不是要去「鬥」海,他就只是像城裡人散步一樣的,去海上走走。

這讓他的「遊記」,其實很難歸類。不是純抒情美文的那種「海洋文學」,也不是到此一遊的澎湖群島導覽,甚至,也不是要反映台灣不重視海洋生態或漁業管理的評論報導(儘管這也是事實)。

張老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確定:他垂下的是種怎樣的誘餌吧?他也還在慢慢、悠悠的下餌,然後,等待某些東西上鉤。

他也還在找尋海上旅行對自己的意義。

從別人的生活回想自己的「水上散步」,第一個想到的竟是某個風景區的天鵝船,而且那次行動的背後竟然是偷偷要將某樣物件沈入水中。

然後是香港天星渡輪。想起的,竟也不是自己私人浪漫的感受,而是瓊瑤某部小說裡面女主角總是和男主角錯過,預備從船上跳海?

甚至,我也曾坐過徐志摩留戀的劍橋小船。只是那次是和果陀劇場一堆男女老少,大隊人馬在各自船上對撐篙的劍橋大學生品頭論足。學生船夫也彼此較勁「軋」船,為工作增添樂子。

那次我欣賞到劍河沿路校園的壯闊,但沒有什麼機會領略詩人放舟自流的閒情。

以上這些船,都不是一個人。我還真沒有坐過獨木舟。真的有點不敢想像獨自面對大海的心跳,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眩惑?

蘇東坡留下過很美的一句誤傳:「小舟從此逝,滄海寄餘生。」客寓他鄉的流放文豪,差點讓黃州太守以為他獨自出海搞失蹤。老詩人固然沒真想死,但字裡行間的牢騷確實存在。

殺伐之氣更重的是李商隱應試不中後寫的「安定城樓」。痛訴現實中小人當道,發出「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的感嘆。

他們,都曾想坐著一葉扁舟,離開這紅塵大地吧。張祖德,也笑說自己沒本事「大隱於市」,所以願意離人性江湖,更遠些。

而我說:「山川載不動太多悲哀」(「問情」歌詞)。明年四月若有機會拜訪澎湖,希望我不會帶著太多愁苦,坐上祖德的那條小船。

在〈旅人誌專欄:舟行天下〉中有 0 則留言

  1. 這是短期內這二次看見老師提到這本書了
    卻是不同的內容
    想起讀湯顯祖的[牡丹亭]時
    讀到航行水上的那一齣
    說漂漂盪盪的舟途
    其實反應了心境的不安穩
    尤其對不是水上人家的旅人
    有些時刻
    總感覺到梅莉史翠普在[時時刻刻]中說的那一句
    [it’s too much]
    便想安靜關上網路
    小隱隱於野
    換身體說說話
    或許旁觀者清
    其實老師並非知音難尋
    而是和老師心靈最沉靜的那部份輕輕契合的
    都在遙遙的千山萬水之間
    像某個畫家說
    他的人物
    總缺乏嘴巴
    因為他認為
    不靠言詞
    心靈才能真正溝通
    在這些心靈時光
    總看得見一些和老師溝通的讀者
    言詞間流溢出靜美的幽光

  2. 上次那篇「欲迴天地入扁舟」
    只有輕描淡寫提到我訪問本書作者
    順道把他書封貼出來幫忙宣傳
    這次文章
    是我在「Traveler Luxe旅人誌」開闢的新專欄(雙月刊出)
    九月號的內容
    想到在這邊分享
    我在大陸「Self悅己」雜誌每月書評專欄
    也有好幾篇還沒拿到自選輯這兒收藏了
    改日陸續刊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